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从高邮走出去的山西“豆腐王”

2009-10-11 00:00:00    作者:唐以军 韩粉琴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陈寿平,原二沟乡一名普遍的农家子弟。18年前,他赤手空拳到西部闯天下;18年间,他成功创办金大豆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近亿元,成为太原乃至山西省赫赫有名的“豆腐王”。前不久,陈寿平回乡探亲,记者借机采访了他,体会在外创业高邮人的酸甜苦辣。

西部觅商机

1990年,陈寿平从我市职校裁剪专业毕业,到市服装厂当了一名工人,一个月五六十元的工资,让这个不安分的年青人实在难以安心。次年,怀揣300元,他出门闯天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年青人都到南方“淘金”,陈寿平显示出不同的思维。他考虑到,自己是一个农家娃,没资本没资源没靠山,火热的南方大开发“盛宴”已经很难有机会享受,西部大开发才刚刚开始,说不定能闯出点名堂。

陈寿平只身到了北京,然后又漂泊到兰州、太原,为谋生而苦苦挣扎,在异乡受尽歧视。“出去就是要干一番事业的,前面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没有回头路。”陈寿平的这句话道出所有在外创业人的心态与不屈的斗志。

江山是苦出来的,也是打下来的

在太原,陈寿平给一位做咸泡菜的小老板打工,晚上做咸泡菜,白天骑着三轮车把货送到各个熏烧摊。细心的陈寿平发现,5分钱一袋的咸泡菜利润率达20%至30%,一天送货四五千袋,就有50元左右的利润,等于他原来在高邮服装厂干一个月的收入。

1992年春节,咸泡菜店的老板回家过年,陈寿平没处可去,便自制咸泡菜保证送货。他煮一锅稀饭吃一天,每天一大早起来跑遍全城送货,晚上回家加工做咸泡菜,一天睡不到5个小时。

“那时候年青,扛得住,每天早上骑三轮车出去,晚上回来,破西装口袋里装满了毛票,再累心里也美啊!”

陈寿平做的咸泡菜质量好,南方人亲和的服务在豪爽的北方人中更显突出,春节15天的时间,太原城里大小熏烧摊点认可了一个叫陈寿平的江苏小伙子。

原来的小老板春节后回来看到自己的市场被人抢了,哪能善罢甘休,纠结了一批人要“修理”陈寿平。陈寿平也早有防备,请一批老乡助阵。“在外创业,江山不仅是苦下来的,也是打下来的。”陈寿平说。

“蛇吞象”成就“金大豆”

就这样,天天做泡菜、卖泡菜、数票子,两三年时间,陈寿平赚了几万块钱。

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多岁的小年青手头能有几万块钱,是很有面子的事。陈寿平没有像个土财主似的,抱着几万块钱睡大觉。他得知一位湖南人要出售在太原的豆制品作坊后想,自己在泡菜市场的份额做这么大,算是做到极致了,豆制品消费量大,而湖南人的设备和技术也不错,何不再开辟一条生财之道呢?陈寿平出资3万元盘下了豆制品厂,从此与豆制品结缘,掀开了创业新篇章。

当时太原的国营豆制品厂有好几家,但是国有集体企业工人按点上班,机制不活,来拿货的各个农贸市场摊贩怨言不断。陈寿平不怕苦、善钻研,产品质量好,服务态度更好,早上及时供货,超市搞特价搞促销,逐渐走到了太原市豆制品业前列。

1999年,拥有1000多人的太原市豆制品一厂举步维艰,意欲出售。陈寿平挺身而出,制订了详实可靠的收购方案,几轮谈判,他以近800万元的价格将一家国有企业收购,完成了一桩漂亮的“蛇吞象”的精彩收购案。

陈寿平取长补短,一方面妥善精减安置豆制品一厂人员,另一方面又巧妙利用一厂原有的技术和设备,让新的金大豆素什锦食品厂开发出更多、更符合太原人口味的豆制品。

一粒黄豆,陈寿平把它变成了豆腐、豆腐丝、豆腐皮、素鸡腿、素鸭卷、炸方干等七八十个品种,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大豆”。

创业路上,胆量与机遇同在

陈寿平在创业道路上不停步,不断超越自我。 2005年,陈寿平又投资近亿元,在太原市尖草坪区开发区征地50多亩,引进最先进的生产线,开发“谷问”牌面点主食,并率先在太原市通过了QS论证。目前,陈寿平的公司日消耗黄豆原料10吨、白面8至10吨,其豆制品在太原市场占有率约80%、在山西省占50%。

买“金大豆”就是买放心,陈寿平成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当之无愧的“豆腐王”,并跻身“2009山西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名单。

回顾以往,陈寿平感慨万千地说:创业的道路上,常常是胆量与机遇同在,机遇出现时,就看谁有胆量去抓。

18年前,他只身异乡,15天的时间抢占一个市场,并用成功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10年前,不在乎同行嘲笑,不畏惧前方风险,小蛇吞大象,收获“金大豆”,成就今日“山西豆腐王”。

每一次再创业都是一次蜕变,化蛹为蝶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身家过亿的陈寿平至今不会K歌、不会打牌,他的眼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想为家乡发展踏踏实实做点事

18年里,陈寿平只回乡5次,与家乡的联系很少。然而家乡在陈寿平心中总是最温暖的地方。这次回乡,他把运河堤的风光、奎楼下的蝶园广场、通湖路上的商家仔细地看了一遍,家乡变得更美更富了,创业环境更好了。陈寿平忍不住又想到他的老本行——农产品加工,家乡的农产品原料丰富而有特色,缺的就是有组织的大生产。他与前来的城南经济新区有关负责人倾心交谈,并表示很希望在家乡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为家乡发展踏踏实实做点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