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高邮勇士王守志的南极之旅

2009-10-13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次赴南极考察的工作,曾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等领导人合影;他,参与建设了我国首个南极长城站,表现突出受到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的亲切接见和表扬……虽然已退伍十多年,而他却时时关注着有关南极考察的一切。

2009年10月11日,是我国南极考察队第26次启程奔赴南极的日子。在这样特殊的日子,记者采访到了这位曾勇闯南极的高邮车逻人——王守志。

25年前的11月20日,王守志作为海军指挥组成员之一,与南极考察队一起从上海宝山出发,横跨赤道,跨越98个纬度、185个经度、13个时区,顺利横渡太平洋,迈过合恩角进入大西洋。随后战胜了被称为“航海家坟墓”的德雷克海峡,穿越麦哲伦海峡,最终抵达南极。这次航行历经2次春、夏、秋、冬,往返2.3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作为中国首次登上南极大陆、成功征服南极的勇士,王守志被载入了史册,成为高邮人的骄傲。

军令如山,回队签“生死合同书”

时光的镜头拉回到1984年10月10日。“见报后,速回队”。一封从海军北海舰队发来的电报,送到了正在田地帮家人干活的王守志手中。“你已经有5年没有回家了,这1个月的假期才刚过了10天不到呀!”年迈的父母唠叨道。“孩子刚认识爸爸,你又要走了!”妻子埋怨着。然而“军令如山”!虽然已整整5年没有回家,但王守志不得不又一次带着愧疚,匆忙往部队赶。

王守志心里清楚,这次他将要完成一件关乎我国荣辱和尊严的事。因为自1908年英国第一个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后,各国就纷纷抢滩南极;1983年,我国以缔约国身份加入南极条约时,因在南极没有科考站,只能算条约参加国里的“三等公民”。“如果我们再不派科考队去南极建站,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南极自然环境恶劣,物资、医疗条件有限,你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恶劣环境的思想准备,做好随时都有牺牲危险的严峻挑战。”回队后,上级领导跟王守志进行了一次长谈,当时已有14年军龄的王守志掷地有声地回答:“军人的牺牲何止在疆场,为祖国远征南极而牺牲也是无尚光荣的。”

1984年11月8日,王守志和战友们乘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青岛出发去上海,与“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会合。临出征前,王守志义无反顾地在“生死合同书”签下自己的名字,合同书其中一条就是:如果遇难,遗体将不会运回。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航行,王守志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1984年11月20日上午9时43分,两艘满载着591名科学家、船员和海军官兵的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和中国“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缓缓地从上海宝山启航,踏上了远航南极漫长而又艰辛的探险征程。作为指挥组成员,王守志负责308名官兵所有的后勤保障。

前来送行的人们脸色冷峻、默不作声。他们知道,此番是中国首次向南极派遣考察船,前面不知要遇到多少惊涛骇浪。站在“J121”船的指挥塔上,王守志举起望远镜,望着海面上的壮丽景观,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11月21日,船队刚刚离开祖国领海不久,即发现菲律宾以东洋面有12级台风。船队当即改变计划,从台风外围琉球群岛北面的土噶喇海峡通过,但仍然受到台风外围7级偏东风的影响。巨浪在台风的推动下铺天盖地砸来,在惊涛恶浪的颠簸中,晕船折磨着每个人,大家翻江倒海地呕吐,连胆汁都吐干了。“那时候的痛苦让人真想跳进海里一死了之。”王守志至今仍心有余悸地说。“长近160米的万吨级大船宛如秋千在波峰浪谷间荡来荡去,装有上百斤稀饭的大桶,被打到餐厅的隔板上形成水柱直喷天花板。”

“越是困难越是要坚持,越要为大家增加能量。”对此,王守志深感责任重大,虽然自己觉得天旋地转,头昏脑胀,但他仍坚持取出压缩饼干、罐头、汽水等送到每个官兵的手中。“尽管风浪肆虐,但始终动摇不了我们远征南极的坚强意志,大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人不倒、机不停转……”说到这,王守志的眼睛都湿润了。

直到11月25日,听到“风力7—8级,海上中浪中涌,浪高3米”的好消息时,船队正欲乘胜前进,但意外的情况发生了。“J121”船主机活塞冷却水管支架断裂,考察队员们放松的心情又紧绷了起来。指挥部立即组织力量抢修,但因裂缝太大,无法修复且又无备件更换,机电长决定“封缸”航行,航速大大降低了。在大洋上航行,多推迟一天就多一分危险,大家焦急的心情难以名状。王守志和战友们一头钻进了曲轴箱,经过5个多小时的修理,终于使机器重新轰鸣。

太平洋墨黑色的海水看上去使人恶心。往远处看天水不分,洋面上没有一个岛屿,没有一片绿叶。“12月1日,我们进入了地球的纬线零度即赤道。这里无昼夜之分,火热的太阳直照着海面,气温非常高,甲板上就象锅炉一样灼热烫人。”王守志介绍说,按照传统,过赤道要举行庆典活动。船上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大家只是集合在甲板上照相合影,总指挥把“赤道纪念状”发到每一个考察队员手里,举起信号枪向太平洋上空发射了4颗红色的信号弹。庆典仪式虽然简单,却显得十分隆重。王守志和战友们纷纷脱下穿在身上的背心,用纸卷醮着墨水写上“中国”二字,抛入大洋中,留下中国人的纪念。

经过32天一万多海里的艰苦航行,船队跨越了浩瀚的太平洋,穿过酷热的赤道无风带和风暴常年横行的西风带,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航线,创造了我国科学考察史上的奇迹。12月26日下午,船队终于胜利到达南极民防湾,第一次见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让王守志异常兴奋,他和部分官兵一起率先登上南极乔治岛,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冰封雪裹的南极洲,和队友们争相留影,在这里庄重而神圣地留下中国人的印记。

27天建成长城站

1984年12月31日10时(北京时间1984年12月31日22时),中国南极洲考察队在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典礼。

在南极期间,王守志与战友们一起主动承担了协助国家科学考察队建设长城站的任务。

“将船上的拖拉机、平板车、推土机、吊车等全部运到建站点,组成4个突击队和1个技术小分队轮番作业:平整土地、打地基、搭盖木板房并进行加固,然后是临时厨房、餐厅,临时通讯机房……”全程参与的王守志至今说起来仍历历在目。

“当时正是南极的极昼季节,任何时候都是白天,我们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概念。”王守志说,从浇灌混凝土地基、安装钢框架、组装墙板到内装修等有二十多道工序,仅墙板就有五百多块,螺栓一万五千多个。大家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建成了两栋主体房屋的外壳,再用三天三夜,完成了内部装修工程。紧接着,通讯电台、长城站气象站、储油罐、冷冻房工程……官兵在齐胸深的冰水里挥钎凿石,仅仅用了短短27天时间,就建成了长城站……

“恶劣的气象环境经常使队员们险象环生,在南极大陆的67天之中,有47天是大风天气,十级以上大风有13次。当时的困难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

4月5日,船队从南极返航后,在5月召开的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上,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同志亲切接见了取得巨大成绩的J121船全体官兵,并授予集体一等功。王守志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被提升为副团长。

新闻链接:

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在乔治王岛上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

1986年3月30日——1987年1月2日,由12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观测。

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

1989年1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只20人的越冬队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

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是执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计划(攻关)项目的第一年,此次共安排了长城站度夏科考2项,越冬科考4项。中山站度夏科考3项,越冬科考10项。

中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

1995年,中国开始参加南极的连续观测,整个南半球共有近40个国家的观测站。这种联测除可建立全南极地区参考网络外,还可加强和完善IGS地学服务体系。

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

2002年,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历时121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

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完成“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扩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