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盂城驿的兴盛带来南门大街的繁华(下)

2009-10-19 00:00:00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打造“东方邮都”邮文化再谈之五

南门大街使盂城驿接待功能增强

南门大街、盂城驿一带,在明清时不仅粮盐运输业发达,而且,由于邮驿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驿站的接待功能几近发挥到了极致,因而南门大街更加凸显繁盛。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为陪都,六部照设。大运河上公文书信不断,官宦来往频繁。高邮作为两京线上重要一环,其接待任务相当繁重。过往官员,各有排场,尽情显荣,威势逼人。明·王英《舟过盂城》有“画船挝鼓过盂城”句。明·杨一清《过高邮》有“画船萧鼓坐空明”句。明代散曲家王磐,家住高邮城西,熟知这一带运河风情,在其著名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中发出“官船来往乱如麻”的感叹,这当是明时盂城驿口运河上繁忙景象的真实写照。据史志记载,盂城驿有“送礼房五间”,可想见其时迎来送往任务之繁重;另有“礼宾轩”三间,是止宿官员酒足饭饱之后的“余兴”厅堂;“小红楼”数间(明·薛《高邮》诗中有“水上红驿楼”句),实质上是歌伎献艺的场所。元代士大夫诗人萨都剌在其《秦邮驿》诗中张狂地写道:“官船到岸人多织,楚馆题诗客又来。”楚馆,就是秦楼楚馆,是红男绿女寻欢作乐的茶楼酒肆。萨都剌虽然生活在明盂城驿开设之前,但元朝的士大夫如此轻狂,明朝的达官贵人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这些有闲阶层、纨绔子弟,他们下驿站、驻公馆;要享受、要消遣、要行乐、要宣泄,南门大街自然成了他们的好去处。明清时这里的三层楼酒店及明暗烟花院都很出名。三层楼者,极言其高也,如今三层楼巷仍在,成为南门大街的历史见证。总之,这里官宦大员来往如梭,文人雅士云集潮涌,差役走卒趋之若骛,商贾杂匠聚之若蚁,在盂城驿的刺激下,南门大街格外兴盛。

南门大街与诸多名人结缘

文天祥  南门大街还与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结善缘。南宋德二年(1276年),元军南犯逼近临安,文天祥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并被押送北方,在京口(镇江)逃脱,一行八人三月六日到达高邮。他记道:“予至高沙……不敢入城,急买舟去。”他在高邮时还赋诗记事,其中《发高邮》这么说:“初出高沙门,轻舫绕城楼。……北望渺无际,飞鸟翔平畴”。“高沙”在哪里?何为“高沙门”?《高邮州志》有这样的解释:“高沙,今高邮西南,宋有高沙馆。”从高邮地形图上看,高沙馆再西便是浩渺的高邮湖,应与文天祥的活动无关。而文天祥的行动轨迹应该是:在高邮城外的西南方向的高沙馆(古代驿馆基本上都设在城外)住了一宿,第二天凌晨“不敢入城”,急急忙忙地买了一只小民船,沿着高邮城西南方向的护城河,绕过高邮城南门楼——望云门、藩江楼,再向东南方向进发。出高邮城东南的澄子河口,驶向县城东南方向的稽庄,休息小憩四天,继续向东发至泰州南塘湾镇,然后经通州南下入海。那么,文天祥“买舟”、“登舟”向东南而走的地点,就必定是在南门大街和马饮塘(盂城驿)周围一带。

马可· 波罗和尼霍夫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75年5月来到中国,在元朝政府供职十七年。他在1282年至1284年间曾路过高邮城南,有下面几段很生动的描述:“城市很大,很繁华。”“人民也皆是崇拜偶像。用纸币。臣属大可汗”。“民以经商和手艺为生。”“养生必需品俱极丰富,产鱼尤多。走兽飞禽各种野味皆甚多。”“我们用威尼斯银币——格鲁梭就能买到好的野雉三只。”南门大街商业特别是粮食贸易非常发达,上文已评述了;同时南门大街又紧挨大运河和高邮湖,湖中盛产的鱼类和野禽充斥南门市场,这样的描写也很符合南门大街的实况。荷兰使者尼霍夫1656年(顺治13年)5月26日驶入高邮,盛赞高邮城南一带“人口众多,几处郊区也人口稠密,商业繁荣,景色优美。……极目远眺,只见到处房屋栉次鳞比,连成一片,就犹如整片大地上只有一个大镇。”尼霍夫还即兴写生,描写大运河一带盛况。

蒲松龄  与南门大街、盂城驿结缘最为深厚的便是清初著名小说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了。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龄的同乡挚友孙惠调署高邮州,蒲松龄作为幕僚同往。蒲松龄代孙惠写过一篇关于盂城驿清初惨状的呈文,上报扬州府。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该文名之曰《高邮驿站》,收入《蒲松龄集》。该文盛赞“高邮当水陆之道,南北差使,势若云集……”这15个字概括了盂城驿馆、南门大街一带旺盛的人气和繁忙的交通,所述与南门外状况十分贴切。另外,蒲松龄还在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的第八十八回,整回目大写特写发生在高邮盂城驿及南门大街的故事,题目就直指盂城驿:“吕厨子配死高邮”。小说中正面夸赞高邮:“那高邮州的人物,生在一个今古繁华所在,又是河路马(码)头,不知见过多少世面……。”这对高邮的赞语很符合当时盂城驿、南门大街“繁华所在”,“河路马(码)头”的真实情景。关于蒲松龄对高邮和高邮盂城驿内幕的描述,本人曾在《高邮信息》2007年10月11日第7版作了详尽描写,这里不再赘述。  (请本文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