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帝尧故里杯” 高邮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候选人名单

2009-10-27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个中国记者节。近年来,我市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团结鼓劲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方针,坚持大力弘扬“开放、大气、创新、务实”的新时期高邮人文精神,紧扣全市中心,紧贴发展大局,紧密联系群众,紧领舆论潮流,为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四个文明建设采写制作了大量有深度、有影响、有特色的稿件和节目,为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提供了强有力的宣传舆论支撑。为进一步调动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全力鼓与呼,经市委同意,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信息中心、市广电局共同举办了“高邮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报纸和网络投票的形式积极参与:现将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序)公布如下:

(1)于惠勇 

1994年起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刻苦钻研新闻业务,奋战在新闻采访第一线。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多次独立完成和参与全市许多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共采制稿件6000多篇,向中央、省、扬州等上级台发稿近300篇。其中,在第一届邮文化节之后,参与主创的电视纪录片《以邮说“邮”》在央视一套播出,在本市引起较大反响。他曾多次参与公安抓捕行动,面对暴力抗法者挥舞的菜刀毫无惧色,真实记录了一个个紧张、惊险的场面,曾被扬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政法工作者、五五普法先进个人。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连续多年受到局表彰。

(2)刘久凤

自进入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以来,该同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勤奋探求新闻写作业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积极向《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党报党刊投稿,宣传高邮在三个文明建设方面的新亮点、新成就、新形象。每年在扬州以上新闻媒体用稿60余篇。2005年以来,连续四年被扬州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两年被新华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2006年被扬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思想先进个人”。与此同时,认真履行新闻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努力做好与上级媒体的沟通与联络,加强与乡镇、部门通讯员的交流与合作,为对外宣传高邮尽一份绵薄之力。

(3)任仁

该同志1994年9月进高邮报社,先后在编辑部、通联部、采访二部等部门担任编辑、记者,现任高邮市新闻信息中心专副刊部主任。

在10多年的采编新闻生涯中,以极大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态度,勤奋的工作作风,采写新的历史时期高邮在四个文明建设中的光辉成就;报道了一批又一批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许许多多平凡中寓奇迹的“凡人小事”。10多年来,有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省、扬州市及行业新闻评比中获奖。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10多年来,曾获得扬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市委宣传部和高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表彰。

(4)汤平怀 

该同志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几年来,奔波在新闻一线,敬业勤业,踏实工作,在“支援汶川灾区、抗洪救灾、北京奥运”等重大、突发事件宣传中,全身心投入、最前沿报道;在选取新闻素材时,新闻眼紧盯真相,在采制稿片时,切入点耐人寻味,先后参与策划了如《回乡二十年》、《乡镇学菱塘》、《辉煌六十年》等系列报道。每年采制新闻稿片都在600篇(条)左右。参与主创的20多篇新闻作品获扬州市级以上好新闻奖:其中《回回家园》获全国民族和谐宣教片骏马奖,《本色》获省专题节目一等奖,《秦邮唱晚》获扬州市优秀电视专栏一等奖,参与主创的专栏《垄上行》、《晚饭花》分别入围省、扬州市优秀品牌栏目。2002年被评为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5)李庆华

自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保持新闻工作的激情,积极投身新闻宣传的各项实践,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创办扬州地区县市级电视媒体首个新闻评论栏目《视点》,撰写《一切立足于干》等多部电视专题片,参与策划导演《高邮市普通话电视大赛》、《全民创业大会》、《二胡新秀文艺晚会》等多场大型直播活动。 2002年被评为扬州市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电视新闻作品《一定要让受灾户入冬前搬进新屋》获扬州市电视新闻奖长消息一等奖,《晚饭花香》获扬州市电视社教奖文学作品二等奖,《葛玉明:从小木匠到发明家》获第八届省科教电视节目新闻类三等奖,《电视村村通 惠及低保户》获扬州市电视新闻奖现场直播一等奖及省三等奖,《视点》栏目获扬州市电视新闻奖优秀栏目(一等奖)。

(6)朱劲

该同志自1989年起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工作至今,在学习中成长,在工作中积累,在无闻中奉献。二十年中,参与了我市历次重大事件的报道,确保了历届邮文化节、双黄鸭蛋节、市委全委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一系列重头新闻稿件在第一时间无误完成并按时播发,先后在《新华日报》、《扬州日报》及江苏电视台、扬州电视台等发稿数十篇,为宣传高邮、扩大高邮对外影响、提升高邮的知名度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灾害面前,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人民群众抗击灾害的感人事迹,1991年洪涝灾害、2001年“7.13”龙卷风、2003年的特大洪灾、2007年的“7.3”龙卷风等等,都深入灾区,和灾区群众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刻,并共同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7)李泰祥 

该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发挥了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他钻研业务,对拍摄的画面精益求精,善于抓住细节,制作的节目具有较强的可看性。一次,在车逻镇较为偏僻的村庄的鱼塘埂上采访,他为选取好的画面和素材,酷暑当头坚持了几个小时,最终晕倒在田埂上,经抢救才转危为安,第二天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今年四月,该同志和其他同志一起起早贪黑深入四川地震灾区采访高邮的援建人员,拍摄了近20盘录像带,并制作了7档连续报道,连线新闻6篇,向扬州台发稿用稿3篇,省和中央台也采用了部分视频资料,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领导和观众的肯定。 

(8)朱继杰

该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学习与实践,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2003年,我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该同志克服家中女儿报考大学需要人照顾的困难,奔赴湖西抗洪第一线,带领新闻部、编辑部采编人员日夜奋战在大堤上,向省台发稿数篇,为鼓舞士气,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年四月,该同志策划去四川地震灾区采访高邮援建人员。采访过程中,他起早带晚,和其他同志一起拍摄了近20盘录像带,并制作了7档连续报道,连线新闻6篇,向扬州台发稿用稿3篇,省和中央台也采用了部分视频资料,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3年被高邮市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9)陆业斌

该同志1997年7月从武警部门转业到地方以来,在《高邮日报》社、高邮市新闻信息中心工作,专门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报道。10多年来,该同志发扬部队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反映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成就,讴歌农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追赶跨越奔小康、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有近百篇稿件被扬州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有20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奖;先后被扬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防汛抗洪斗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扬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被高邮市委、市政府评为“抗洪先进个人”;被高邮市委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7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10)吴孜进

曾在高邮新闻信息中心任记者及文学副刊编辑。2007年至今在高邮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参与过多届中国邮文化节、中国高邮双黄鸭蛋节的宣传策划、新闻报道曾被高邮市政府授予“高邮市抗洪先进个人”、“第二届中国邮文化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06年读研期间被荐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时政部实习。其间采编制作的新闻作品均在中央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栏目中播出。2003年至今在《译苑》、《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语文学刊》、《新世纪论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群众》、《新华日报》、《扬州日报》、《高邮日报》等国家和省级文艺、新闻及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数篇。

(11)杨星

该同志在邮从事新闻工作4年,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或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表彰。共有近10件作品在江苏省县市报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

该同志热爱新闻事业,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中善思考敢创新。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做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近年每年采写新闻稿件上百篇,每年在扬州日报等上级媒体发稿数十篇,为高邮新一轮追赶跨越发展鼓与呼。

(12)杨晓泉

工作中,该同志勇挑重担,每当有重大采访报道任务时,积极主动策划并及时跟踪采访,不畏艰苦和危险,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工作中,带头领先,自担任《高邮新闻》编辑后,主动加大每档新闻的信息量,注重发挥广播新闻的优势,增加录音新闻、当天新闻的比重,并注意配发编后话、评论等,一改节目面貌,增强了可听性。同时,该同志注意带好新人,耐心指导和帮助新同事尽快进入“角色”。有多篇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其中评论《包任务与包服务》获1989年度扬州市优秀广播稿件二等奖、江苏省1989年度优秀广播评论三等奖,《从村支书到剧作家》获2008年度扬州广播新闻二等奖。  

(13)张晓晖

该同志参加工作至今,始终把关注民生、报道民生作为自己的职责,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报道宗旨,以反映百姓心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一直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深入社区、深入百姓生活中,采写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典型报道、专题报道。其多篇通讯屡次被《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等媒体转载发表。其中《走进老行当系列报道》为高邮挖掘地方民俗、民间艺人提供了一手好的材料;《执子之手  风雨同舟》一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孝老爱亲的好小伙王坤从此走向全国,成为新时期道德风尚的典型人物。

先后被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信息中心等单位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曾荣获江苏省县(市)报好稿评比三等奖。

(14)居文红

该同志1987年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至今,先后任高邮人民广播电台、高邮电视台记者、编辑,在突发、重特大事件中,都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出色地完成任务。2000年龙卷风灾中,采制了《现场新闻:目击龙卷风》等大量稿片,并连续作战多日,在受灾区瓦砾上采制一系列后续报道;2003年特大洪涝灾害中,连续五天不分昼夜,奔波在湖西各圩堤,记录高邮人抗洪保家园的历史史实;非典、禽流感期间深入最前沿采访;多次随高邮党政代表团赴外考察采访,采制了《看沿江 学百强 追赶跨越奔小康》系列报道等,在受众中引起较大反响,有30多篇稿片获省、市优秀广播电视作品奖。连续多年广播电视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被授予市抗灾先进个人,2008年被授予市“巾帼岗位明星”称号。

(15)俞一军

2004年2月,该同志通过竞聘走上了新闻部主任岗位后,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局里的要求,与部门其他负责同志一道先后2次策划电视新闻节目改版,使节目在观众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他主动从自己做起,并动员和带领全体记者,深入实际,谦虚谨慎地做好每一次新闻报道工作,将市委市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传递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客观反映给相关部门,确保重大报道无失误,舆论监督无偏差。部门多次被广电局和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在全省新闻抽查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个人多次被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还被评为扬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16)郭玉梅

该同志在邮从事新闻工作7年,有5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和被市委、市政府表彰,2008年被评为扬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共有近10件作品在江苏省县市报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

该同志热爱新闻事业,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重事实,讲真话,坚持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做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经常参加各种战役性报道和各种大型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多题材的报道方式让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也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成熟。每年采写新闻稿件上百篇,每年在《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上级媒体发稿数十篇,全力为高邮新一轮追赶跨越发展鼓与呼。

(17)夏在祥

该同志忠实履行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公务员或报社先进工作者;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扬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2年获得扬州市传媒人的最高奖项——扬州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提名奖。因宣传方面的原因同时被相关部门评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个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等。该同志编辑过1100多个版面。在任编辑部、采访部主任工作中,几十篇作品获全国、省县市报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多篇作品在全国、省各种报刊新闻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获奖作品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及版面、专栏、标题等各种新闻体裁齐全。上百篇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多篇作品在扬州市、省、全国的报刊头条发表。

(18)顾建宏

该同志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很快独当一面;勤恳工作在采访、编辑第一线,在岗位上起领头羊作用;坚守关注民生,传递民声,有多篇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并被扬州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参与或主创的作品:《种田要种操心田》获1992年省二等奖,《敬礼,英雄夫妇》获1993年省三等奖,《改革走向所有制》获1997年扬州市一等奖,《农民曹连标的“三级跳”》获2008年扬州市一等奖。

(19)韩粉琴

该同志自1995年进入高邮日报社及高邮新闻信息中心工作以来, 15里有9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或岗位考核优秀等次,2006年被评为扬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该同志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敏锐捕捉生产生活的新变化、新动向为乐趣,以准确报道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引导舆论为追求,以及时反映群众疾苦呼声为责任,力求报道可亲、可读、出新、出彩。作为部门负责人,她善思考、乐创新、能吃苦、敢担当,经常承担报社重点稿件采写任务,每年采写新闻稿件上百篇,每年在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上级媒体发稿数十篇,多篇稿件受到市领导表扬和社会读者好评。共有10多件作品在中国县市报、江苏省县市报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3篇。在杂志发表2000字以上专业论文4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