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8 00:00:00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打造“东方邮都”邮文化再谈之七
盂城驿正厅。正厅为标准的三明两暗式五开间结构,仍为尖山式硬山建筑,只不过其体量远比门厅要高、要大、要气派得多,而且屋面正脊一字儿齐平,没有高低错落、孰上孰下之分,更显得作为驿站正式厅堂所具有的严肃性。下面我们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别叙述其正厅内厅结构。首先从横向看,正厅的“三明”由最中央的“明间”和两边的两个“次间”所组成,共同构成宽敞的大厅。三间的明间本来应该有立柱支撑各自的檩、椽、梁的重量,如今厅堂内的两排立柱通过“三架梁”和“五架梁”(又叫“柁梁”)的形式分解其重量,从而使厅堂“排空”,这样厅堂中央的“大厅”,就显得特别的轩敞而又明亮。据记载,这间厅堂叫“皇华厅”,是高邮州官拜会过往上级官员的厅堂。作为七品官员的高邮州官,每遇七品以上的现任官员来邮驻驿,都必须亲自从县衙坐轿到这里在此厅堂内,举行正式的拜会仪式。皇华厅两侧的两个“梢间”,为两暗间,用木板板壁与明间隔开,略显一定的私密性,是高邮州官举行拜会仪式前静候和休息的房间,类似于今天的会客厅旁边的休息室。以上这五间正厅,即为朱熙元先生所指的五间。朱熙元先生早在1985年文物普查报告中就指出:“前进为正厅,原五间,现存四间,首稍间早年被拆。”该文载于同年3月25日《新华日报》,文章的题目是《古代驿站的历史见证——盂城驿》。再次从纵向看,五间正厅为六排六列柱式七檩结构。南侧最开外的两排立柱之间辟成“走廊”,走廊上方的“卷棚”式顶棚屋顶,尤为俊美,这种内屋顶很象是船篷,所以又叫“船篷轩”。廊柱粗硕而挺拔,廊柱与走廊、船篷轩使人在步入正厅之前就感受到一种官府厅堂的威仪。走廊檐口的檐板上雕花镌刻着“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寓意为文豪之气直射牛斗之星(又称“斗牛”),蕴含着人们对文曲魁星的崇祀。跨过走廊,便进厅堂的“大厅”。明间大厅内正中的醒目部位是“太师壁”。太师壁为厅堂的后壁之前有起遮挡作用的板壁,一般为木质板壁构成,其左右两边可供通行,由此可进入后堂。这种太师壁集中体现厅堂主宰者的权势、衙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所以布置都极其考究。古雅大气的大幅挂轴(又叫中堂)和对联必不可少,上方必配有匾额,匾额赫然向人们昭示厅堂的职权属性。盂城驿正厅太师壁上方的匾额就是端庄开张的隶书“皇华厅”三字,条轴中堂则是紫檀质地的描勾金的扬州漆器《泰山揽胜》图,对联免不了是“过客相逢应止宿,征途到此便为家”或“梅寄春风劳驿使,蔚怀秋水托鸿邮”之类。中堂下方的条案(条台)、八仙桌和太师椅典雅古朴,精美的木雕处处表现明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内容无非是“龙凤呈祥”、“梅开五福”、“蟾空折桂”、“麻姑献寿”之类,其雕斫工艺有放有收,藏风纳气;揖让调和,宛自天开。
盂城驿后厅。朱熙元先生在《古代驿站的历史见证——盂城驿》一文中还指出:“后进为后厅,原五间,西首稍间亦早年被拆,现存四间……架梁雕刻精致,有象征祥瑞的木雕纹饰,建筑结构严谨古朴。”盂城驿后厅叫“驻节堂”,是驿丞会见各路使节及过往贵宾的场所,卸任官员、社会士绅的会见也在“驻节堂”内进行。该后厅同为六排六列柱式的三明两暗五开间建筑。其格局与正厅基本相同,只是体量稍小于正厅,台基也较前厅稍低罢了。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社会,那个时代的厅堂建筑当然也不能违背这条基本原则。“正厅为主,后厅次之”,后厅的一切营造法式是不能逾越前厅的,这符合源于先秦的建筑遗制。正是由于后厅体量小于正厅,设计者在后厅建造上作了精妙的改革,取消走廊但仍保留精美的船篷格局,将用作走廊的前两排立柱和船篷轩全部“收”于厅堂之内,所以后厅在视觉效果上仍不失为“轩敞”。后厅木构件最大的特点是,后厅大件如梁、柱、檩、椽,小件如雀替、梁头、月梁、云雾山、云纹花板等都是正宗的明代建筑物。在修复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工人遵循文物修复的原则,只对木构件用清水清洗,而绝不施加任何油漆,从而保证了这些明代木构件的文物本性。下面我们就后厅木质细部构件,逐一加以叙述。
“雀替”:什么叫“雀替”? 雀替是互为直角的木构件中转角部位的托座,它属加固构件,同时又是装饰部件。盂城驿后厅立柱与“五架梁”、“三架梁”交角部位的雀替做工精细,穿透中空的卷草纹全部镂空而出。“梁头”: 梁头是木构件中“梁”的端部。如今的现代建筑是不露梁头的,所有梁头全部用水泥、砖块裹藏着,而在古建筑中由于室内梁架特多,古代设计师特地留有梁头全部雕刻成祥云状,以示美丽吉祥。“月梁”: 月梁梁身两头下弯呈拱形,故称“月梁”,又因月梁中有不少粗短似冬瓜,故又俗称“冬瓜梁”。因其粗而短,所以它多用于厅堂的前檐内的“船篷轩”的支撑梁。“山雾云”:什么是“山雾云”?望砖下正脊檩梁两侧起支撑作用的三角形木构件,它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主要功用是装饰,大多雕作云鹤、云彩之类,故称“山雾云”。工匠们俗称为“三雾云”。盂城驿后厅的山雾云雕刻精美,似卷云,又似乱花,它与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皖南棠樾牌坊群近旁的郑氏宗祠寝殿和歙县建于同期的潘氏宗祠祠堂的“山雾云”极为相似,前者后者犹如同出一辙。“云彩花板”:江西婺源汪口俞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婺源属江西省,但与安徽黄山市毗邻。在建筑学上,汪口俞氏宗祠属皖南学派。该享堂望砖下,宏大的木构架叠罗汉似地直达屋顶;檩间饰一排云纹花板,梁和檩的底面都刻着压地隐起花纹,花纹向着地面。这些云纹花板,这些压地隐起花,叫人看了似曾相识。原来盂城驿后厅的三架梁和五架梁(地方上又叫柁梁)上下两层都满施雕刻,细看其纹雕确比婺源俞氏宗祠的更富民俗文化的魅力。下面我们就分东西柁梁逐一叙述:大厅西侧柁梁(五架梁)分刻着“双鱼”和“如意”。双鱼,取“连年有余”之意;如意,则祈求“万事如意”。东侧柁梁刻有银锭和一支毛笔,银锭是瘦腰身形,其状酷似宋代的银铤,再配上如意,其寓意十分明了:“必定如意”。另外,还有两个菱形方块叠加构成“方胜纹”。“胜”为古时妇女的首饰,又称“花胜”、“华胜”、“彩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