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4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77岁的倪广信、倪广信55岁的儿子倪德龙加上34岁的孙子倪春勇及孙女倪春萍,这一家三代“集邮迷”在高邮集邮界可谓人人皆知。
在10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邮文化节邮品展览”会上,倪广信的《水》、《风光邮戳》、《中国传统节日》,倪德龙的《桥》以及倪春勇的《风》都入展并获奖。10月31日,记者走进这个“集邮之家”进行了采访。
替孙子收藏自己却入迷
“我这里集品还不太多,老爷子那边还要多呢!”在蝶园二巷的倪德龙家,倪德龙捧出了近百本邮集和各种邮展获奖证书向记者展示,并笑着说,“老爷子才是真正的‘集邮迷’呢!” 据他介绍,从1997年第一届邮文化节开始,他们一家每年都有邮品参加展览,并且每次都获得奖项。
说起倪德龙一家人收藏邮品的初衷,还要从倪德龙的儿子倪春勇迷上集邮说起。倪德龙告诉记者:“1985年,倪春勇迷上了集邮,把零花钱都拿去买了邮票。我教育他要安心学习,并请退休的父亲来代他收集邮票,慢慢地,老爷子也喜欢上了集邮。后来,儿子暂时不玩邮票了,而老爷子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集邮中。再后来,在老爷子的影响下,我和女儿倪春萍都爱上了集邮,并且越来越着迷。”
集邮喜好各不相同
“虽然我们都集邮,但喜好却各不相同。”倪德龙说,老爷子是一位老水务工作者,一开始集邮时对当前发行的邮票不感兴趣,独钟情于有关水方面的邮票。就这样,他开始了近25年的收集。“这近25年的时间里,老爷子投入了大量金钱,并研究了各种有关水务方面的资料。”
“为了帮不懂电脑的老爷子上网收集各方面的集邮资料,我女儿倪春萍渐渐地也恋上了集邮,而她主要是喜欢花卉类的邮品,这本‘四季花开’就是我女儿收集的。”说着倪德龙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美丽的花卉邮集。记者翻了一下发现,这本邮集里收集了好几百种花卉邮票,从普通的到珍稀的,每种都有好几张,而且集邮册的每一页上都标有所收集花卉的习性、分布等资料,再配以精美的邮票,简直成了一本“花卉百科全书”。介绍这本邮集时,倪德龙还笑着告诉记者:“我们的邮集还都在展会上,就她这本没挤上去。”
“我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外面出差,受老爷子他们之托经常要给他们买邮品,久而久之也爱上了集邮。”倪德龙说,“我的邮品是以文革时期的居多。”据悉,目前我市集邮界搞文革邮票收集的不多,倪德龙就是其中之一。
“我儿子倪春勇那就更不用说了,工作以后有了时间,继续了集邮的爱好,当然他最爱的还是跟他职业有关的‘桥’系列邮票。”倪德龙自豪地说,倪春勇的邮票总量大概有两三千枚,而且质量也是最高的。集邮的精髓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他的一枚珍贵邮票可以抵得上几千枚普通邮票呢!
修身养性广交朋友
“集邮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广交朋友。”倪德龙说,“高邮的邮文化节为我们邮友交流提供了平台,也扩大了高邮的知名度。”
倪德龙告诉记者,老爷子倪广信在集邮前,不经常与以前的老朋友联系,迷上集邮后,就开始不断与老朋友通信,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渐渐加深,特别是各地的朋友来信后,他就将信封上的邮票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收集。就这样,从最初的收集信件邮票,到后来购买、和邮友交换邮票,老爷子的邮票越集越多,精品也收集到不少。在集邮的过程中,老爷子不仅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生活变得更有情趣。
“其实我们集邮的人都一样。”倪德龙笑道,在长期的集邮过程中,结识了大量的邮友,其中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而邮文化节的举办,更是让全国集邮界朋友都聚集到高邮,大家一起讨论集邮知识,交流集邮经验,收获更大。“你看这次邮文化节,我们又认识了几位重庆和西安的邮友,他们也邀请我们去他们那里办邮展。”
以邮票交朋友,以邮票增知识,在邮票的世界里,倪德龙一家都得到了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