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 00:00:00 作者:杜国富 来源:今日高邮
历史上高邮有过两次解放。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1945年12月26日,那是在全国范围内从日军手中收复的最后一座城市。第二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1949年1月19日,未费一枪一弹,高邮人民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更好地展望未来。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蒋介石赖以维护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全国已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夜。1949年1月17日,中共高邮县委发出通知:“高邮之敌在淮海战役彻底胜利的声威下,于昨日开始南撤,邮城可能即将解放。”为接收城厢,县委于当日向南移动,并希望汜水、芦村、夏集、临泽、界首、二沟、黄邳、沙沟、横泾、马棚、城区等11个区委抓紧时机大力宣传胜利消息,鼓舞群众支前情绪,提高群众借粮积极性。这之前,高邮县委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坝,组织群众支前,迎接大军南下;高邮城内地下党组织又组织工人、市民开展罢工、罢市斗争,城市的黄包车夫、码头工人、米厂工人先后举行罢工、反对黄色工会迫害,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产条件,成立工人纠察队。农村各地还掀起了大参军热潮,总动员数1605人,经过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实征1203人,其中送主力部队956人,充实县团51人,区队158人,其他38人,超过了地委交给的900名任务。由于“两淮”、宝应、兴化的相继解放,三垛、界首之敌也先后撤走,地方武装通过拔除三郎庙据点、攻克马棚湾、三打临泽,迅速恢复阵地,使高邮守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而粉碎“腊八”暴动,更让国民党反动派失去了在高邮的最后一张王牌。高邮县委和城区区委抓住大好时机,发动政治攻势,利用关系进入城内,与秘密党员进行联系,采用夜间广散传单、张贴标语、扔手榴弹等方法,搞得敌军恐慌不安。驻高邮的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及四十一师等4个团内外受敌,怕被围歼,支持不住,在城里胡乱抢劫一通后,由天长经仙女庙调来国民党第四军1个团掩护撤退,于1949年1月18日夜全部向南逃窜。驻高邮蒋军整编第四军90师268团在南逃过程中,奉命将江展(女)、高春兰、吴克春、虞杰仁、黄益民、杨海荣、李克诚、葛文思、郭广富、沈恒铸等10名共产党员处决,该团上校副团长张我疆眼看蒋介石大势已去,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遂在南逃途中将他们一一释放。
1月19日晨,县行动大队首先进入高邮城,接着县委、县政府和城区区委也进城办公,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第二军分区高邮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当天,高邮城军管会命令,集中党政军民力量,建立各种组织,坚决执行保护城市政策,全力摧毁敌特残余势力,逐步复工复业复市,恢复生产,繁荣市场,稳定人心。至此,高邮人民迎来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占领28个月的第二次解放。
1月21日,高邮县政府布告:人民政府为了减轻商人负担,存货免税盖花。1月23日,高邮城军管会接管委员会接管国民党县政府器材、粮食、房屋、文件和古迹等工作结束。26个街坊进行户口登记,387名顽化人员投案。收缴步枪57支、驳壳枪15支、子弹600多发。3700多名工人通过劳资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县委选拔工会委员会以上干部192人,并开办第一期40多名职工参加的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职工干部。1月24日,中共华中二地委苏皖边区华中行政办事处二专署机关也入驻高邮城。1月28日高邮城军管会布告,2月10日起停止使用金圆券,禁止银元在市场上流通,一切买卖皆以华中币为本位。2月2日下午3时,高邮军管会召开军民联欢祝捷大会,到会的有党政军各机关、团体和各区文娱队以及各地群众万余人。警备司令部司令董必成、县长冯坚先后在会上讲话,号召全城市民恢复生产,摧毁一切反动组织,建设新的繁荣的高邮城,并动员干部南下,积极支援大军过江,为解放全中国而继续斗争。各业代表、学校教师也在会上发表演说,大会还通过了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致敬电,坚决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会后结队游行,整个高邮城张灯结彩,歌唱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2月5日,高邮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中山公园改建为烈士公园,将周山、李健、周奋、郑光耀、袁舜生、狄奔等烈士棺柩运进城合并建筑烈士公墓,树立烈士纪念塔,部分区乡名称以牺牲的县区负责人姓名命名,以永记烈士的英名。先烈们英勇不屈的顽强意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鼓舞高邮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振兴高邮,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目标而奋斗。(两淮:指淮阴、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