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漫漫治“黑”路

2009-12-08 00:00:00    作者:彭咏 陈荣 殷朝刚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写在“黑液塘”治理告捷之际

造纸“黑液塘”这颗悬在高邮人头顶上的“生态炸弹”,经过7年漫长治理终于被排除了。2009年11月25日,记者在市环保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冒着冬日的寒风冷雨先后来到龙虬镇南角村、朱家村和周巷镇薛南村等3处“黑液塘”治理现场,发现昔日像酱油汤一样的废水不见了,一塘塘可鉴的清水在寒风下显得格外宁静。高邮造纸厂原副厂长、现在的“高邮市遗留造纸废液氧化塘治理工程项目部”主任陈海平指着一片治理后的“黑液塘”说:“‘酱油’变清汤了,高邮人终于化解了遗留26年的心中之痛!”

“黑液塘”之源

高邮造纸厂建于1957年,是我市一家国有企业,以麦草为原料采用烧碱法制浆造纸。这种制浆法产生出大量难以处理的高浓度造纸黑液,每升COD(化学需氧量)高达10多万毫克,PH值也达到12。

从1983年至1999年高邮造纸厂关闭前,造纸厂先后租用龙虬镇南角村、朱家村和周巷镇薛南村等3处荡滩贮存造纸黑液,想通过自然氧化来处理高浓度造纸黑液。因高邮水网密布,加上年降水量远远高于自然蒸发量,“黑液塘”面积越来越大,存量越来越多,10多年积存下来,“黑液塘”面积已达到944亩,黑液贮量达110万立方米。据市环保局技术人员介绍,烧碱法制浆造纸产生的黑液极难处理,其中含有大量的耗氧污染物,会迅速消耗水体中的氧,从而导致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死亡。

尽管1999年底因造纸黑液污染严重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市政府忍痛将当时利税大户、拥有1400名职工的造纸厂关闭,但后患无穷的“黑液塘”从此就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悬在高邮人的头顶上,其下游的人们对于“黑液塘”的存在更是惴惴不安,就怕“黑龙”出事。2005年兴化市把如何处理“黑液塘”下泄问题作为公选市长时的一道考题,下游对“黑液塘”关注由此可见一斑。2002年国家开始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地处京杭大运河和三阳河两条“清水走廊”夹缝中的“黑液塘”便成为治理重点,被列为国家、省环保治理挂牌督办项目。

艰难治理路

“黑液塘”的黑液经过多年的闲置,已经演变为成分极其复杂的化工处理液,且不说处理工程的高挑战性,单是之前的取样调查确定污染成分工作就已经相当复杂。

治理现场

对于“黑液塘”的治理,最初有人建议将黑液运到高邮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但专家们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论证,一致认为不可取。因为“黑液塘”黑液虽经10多年风吹雨淋和自然净化,COD浓度由原来的每升10多万毫克下降到1万毫克,PH值也下降到了9左右,但是高邮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的污水,COD浓度最多也只是每升800毫克左右,显然无法处理这些酱油汤式的污水。

治理现场

望着一塘塘废水,专家们经过商讨,采用“分塘并塘”、“自然蒸发”的方法进行治理,使氧化塘面积从944亩减少到600亩左右,所贮存的造纸黑液也从110万立方米减少到90万立方米左右。尔后,经江苏省发改委同意,确定采用“自然蒸发浓缩法”技术途径来治理“黑液塘”,即加固圩堤、分隔并塘,把3处“黑液塘”分割成若干个小塘,再利用枯水期进行并塘,从而减少集雨量,同时建设蒸发浓缩池,以加快黑液的自然蒸发。这种治理方法虽然达到一定的效果,但进程太慢,解决“黑液塘”这个难题在时间上很难跑赢国家南水北调工程。

为加快治理进度,我市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面向国内外招引治污“高手”。很快就有国内几十家公司和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的治污“高手”前来“接招”。然而经过3个多月的繁忙招标,绝大多数治污公司都对这种难治理的“酱油汤”望而却步,最终退出竞争。而坚持到最后的三家环保公司在初期治理试验工作中也均告失败。一时间,“黑液塘”成了业界最不敢碰的“烫手山芋”。

江苏省设备成套公司的出现,使黑液治理难题出现了转机。他们把“黑液塘”的黑液抽取到4台直径为4.5米、高3.5米的反应罐里,加入硫化钾、石灰等化学药剂进行搅拌和反应处理,然后进入一级沉淀池,经过24小时沉淀絮凝,再抽到二级净化沉淀池,加入化学制剂,再经过一昼夜的沉淀絮凝,等到每升黑液的COD降到350毫克以下,再排入“尾水导流”渠道进行生物处理,此时水色已从赭黑变为接近无色。

水质问题被成功处理令人欣慰,而接下来塘里的黑液遗留淤泥如何打捞出来又成为新的难题。经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最后选择先将底泥加上固化剂处理,然后通过压滤机压滤,最后装进蛇皮袋,再进行无害化处理。至此,“黑液塘”的治理难题全部被攻克。

勒紧裤带治理

采访中,市环保局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黑液塘”治理过程中,每到汛期,除打“环境保卫战”外,每年用于加固圩堤的花费都在30万以上;采用絮凝沉淀法治理“黑液塘”,每吨处理成本高达40多元;60多名治污工人长年吃住在治污一线,每人每年的工资都在万元以上,另外再加上论证、试验等费用,总投入要达5000万元,这一数字对于财政相对困难的高邮来说实在是个“瓶颈”问题。

环保现场取样动态分析监测

“勒紧裤带也要拔掉这个毒瘤。”我市先从省环保厅借回启动资金,后又多方争取1600万元治污资金,筹措1000万元配套资金,投入先期治污工程。为确保工程资金不断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跑省跑部,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在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黑液塘”治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按时拨付。据统计,造纸“黑液塘”治理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4500万元。陈海平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除‘毒瘤’的决心,‘黑液塘’整治只能是说在嘴上。”

黑液水治理后水质对照

投入4500万元切除了26年的“毒瘤”,给人的警示很多!无论是当初建设这个企业,还是当时积存这些黑液,在其时其境下,现在都不应去指责谁。但真正明白污染的危害后,高邮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化解了遗留已久的“心中之痛”,也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同时为生态高邮建设谱写了一曲“今日长缨在手,定能斩击‘黑龙’”的赞歌。

从“制污”到现在的“治污”,耗费了我们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这也许是“黑液塘”留给我们最大的警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