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在近日一个冰寒地冻的日子,9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胡正元,向记者叙说了他的革命历程和收藏之乐。
革命生涯
胡正元1919年出生在现在的我市送桥镇双墩村(当年称南茶乡夏庄村)。他父母生育5个子女,胡正元排行老二。胡正元说,他家虽然十分贫寒,但父母还是让他读了私塾。后来,他还在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的酱园店、烟店学徒。
1936年胡正元在扬州辕门桥头(今国庆路)赖大有皮丝烟店学徒。据说,这家老板赖实岩曾在共产党江西“苏维埃政府”任过县长一级的职务,后来脱党回扬州。胡正元说,这个赖老板虽然离了党,但思想进步开放,教他学文化,还鼓励他参加“壮丁训练”。胡正元在那里断断续续地学习了将近两年,掌握了基本的步兵射击、刺杀等军事知识和本领。
日寇侵占扬州城后,赖老板一家就来到胡正元家乡办私塾避难。在此期间,一支由陈文创建的抗日队伍活跃在高邮湖西一带,并号称“抗日义勇军”(那时这一区域属江都管辖,陈文的部队被国民党政府称为“江都抗日自卫支队”)。胡正元遂参加了陈文的抗日队伍,先在连队担任文书,后来又担任教官。
陈文不满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更不愿被他们“改编”。因此,在1939年8月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陈文被俘后宁死不屈,保护了部队里新四军派来的党员干部。陈文的许多部属后来都参加了新四军,继续战斗在抗日的战场上。
在陈文的部队遭到重创后,胡正元离乡背井当起了私塾先生。几年后,他找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并担任甘泉乡乡长等职务。胡正元1946年随部队北撤到山东,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入党。胡正元说,自己性格活泼,十分喜爱唱歌,当年在军政大学几千人的大会上唱歌也不怯场。现在虽然90岁,头脑里至少还记得50首革命歌曲,只要有人提示,唱100首也没问题。说着说着,他就亮开嗓子唱起了“革命历史歌曲”。
孟良崮战役后,陈毅指示,军政大学(5000名学员)毕业生从哪里来就打回哪里去!胡正元他们500多名华东军政大学学员组成东南支队(由北撤前淮南地区副区以上干部组成),他担任副支队长。
胡正元说,这是一段十分艰难困苦和时时处处存在生命危险的日子。他们这支500人的队伍,一方面武器轻装化,还要避开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另一方面由解放区打进国统区,沿路还要留下干部担任地方政权的领导。他说,他至今都数不清从山东到高邮湖西、仪征这一带一共打了多少仗,只记得有一次晚上宿营,放下背包,才发现里面有两颗射进来的子弹。
那时打仗,消灭一个国民党的地方政权都要张贴布告,开大会宣告成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每到一处,胡正元都要登台讲话,教唱革命歌曲,因此他的名气很响很大,那时的人们就开始称他“胡司令”。
1953年,胡正元被定为“准师级”干部到仪征县担任人民政府秘书、副县长。1956年,胡正元作为省委选调干部派到苏州地区担任沙西区区长。他当年就住在10年后红遍全国的学习“毛选”先进人物顾阿桃家里。
“整风反右”前,江苏省向国务院申报成立金湖县,拟派胡正元担任县长。此刻,在高邮待命的胡正元,敞开心扉向党建言:“高级社不如低级社,低级社不如互助组,互助组不如单干户。”“心实吃亏”,胡正元由此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降三级任用。
对50年前的错误决定,性格开朗活泼的胡正元乐哈哈地笑道:“至少我没有被开除公职,只是月工资由112元降到72元,比起那些开除公职的人,算是幸运十倍百倍啦!”
胡正元被错划为“右派”后,遇上两位好领导,一位是副县长王光明,他让胡正元去水利工地搞宣传。胡正元有时也去工地劳动。当年的《高邮报》曾报道“胡正元三担挑走一千斤”的佳话。另一位是县领导任文斌,1960年他为胡正元摘去“右派”分子“帽子”,让其担任新建立的高邮县煤建石油公司经理。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胡正元恢复了党籍,现在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回首这段岁月,胡正元不怨天、不尤人,怀着感恩的心,笑眯眯地说,参加革命时,就没有想过升官发财,现在生活幸福,满足啦!好一位知足常乐的胡司令!
淘宝之乐
胡正元在仪征担任副县长时,一次早晨买烧饼,回家发现包烧饼的纸是宣纸,仔细一看,宣纸上刻印的是《史记》。他立即赶到烧饼店,查询这《史记》来自何处。店老板告诉他,是从废品旧货收购店买来的。胡正元立即来到废品旧货店,买了许多线装书籍,并且还到仪征县城其他的废品旧货收购店买了许多旧书。
从此,胡正元无论是当官,还是错划成“右派”;无论是在仪征,还是在高邮;也不论工作繁忙还是清闲,到废品旧货收购店淘宝成了他的一大乐趣。
胡正元在废旧货品收购店淘到了许许多多的珍贵资料,他不占为己有,而是无偿地捐赠给了相关部门、单位。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南通创建第一家纺织博物馆,胡正元得知这个信息,便为这个博物馆收集相关藏品。胡正元告诉记者,他记得在一家废品旧货收购店里见过记述张謇(南通人氏,我国纺织业开创者)率人赴日本考察纺织工业的史料《己未考察日本实业见闻录》,但是记不清在哪一家。于是他花了七八天时间,终于找到“民国八年”出版的这份资料。他乐哈哈地说:“我与这本书有缘,我也是民国八年(1919)出生的。”
有一次,胡正元见到一本王荫之任浙江天台县官时记述的文稿《天台治略》,其内容有乡土概况、风俗民情、水利、赈灾、诉讼、匪患、械斗……胡正元查阅资料得知,王荫之于1919年始担任了4年的天台县长,是高邮籍著名画家王陶民的胞兄。王荫之是一位学问家、书法家。无锡太湖“鼋头渚”三字就是他留下的墨宝。《天台治略》便是王荫之告老还乡后在高邮宅中所写的回忆录。
清楚了《天台治略》的来胧去脉后,胡正元向天台史志部门写了封信:“你们对这份手稿有兴趣吗?”对方来信称“喜出望外”。当他们收到这份手稿后汇来80元酬谢金。胡正元把钱带到市(当时为县)史志办说:“我花两分钱买来的,现在收80元。这钱现在缴公。”
淘书、藏书几十年来,胡正元送出多少本书,他从不放在心里。有些社区和乡镇创建“农家书屋”,他都无偿赠送,有时一送就是1000本。修复盂城驿时,他还主动捐赠1000元。另外,他还向市文管会、档案局捐赠许多有价值的文物等。
胡正元说,他淘书乐、藏书乐、读书乐、送书乐、见人看书亦乐,朋友来玩更乐。
乐哈哈的“胡司令”,也让大家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