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 00:00:00 作者:文字整理:陆业斌 摄影:陆学智 来源:今日高邮
——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14日下午,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大会发言。市长夏正祥到会讲话, 倪文才、沈兴华、钱富强、乔国银、姚美学、赵谈理、王志强、王薇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市政协副主席肖伯群主持会议。提案组等7个小组作大会交流发言,7篇专题调研文章作大会书面交流。现将7个提案组在会上交流发言的7篇调研文章摘登如下:
整合社会资源 完善医保制度 提案组
朱海涛委员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保障公民享有健康权的具体体现,我市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建议: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一体化。一是归口管理。二是整合制度。三是打通制度通道。
完善医保政策,扩大受益面。一是设定科学的缴费年限。二是打破参保人员身份界限。三是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及最高支付限额,扩大居民门诊特殊病种。四是建立城镇职工、居民医疗费用的二次补偿机制。
完善监管机制,确保合理化 。一是建立健全由政府机构、参保人员、社会团体、医疗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医疗机构社会监督机制。二是加强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管理,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三是改进和完善医疗费用付费方式,通过实行总额结算、按病种付费、按目录付费、并引入以“就诊人头”为核心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四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公益性。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障必要资金的投入,在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救助人群,改善广大百姓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异和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统筹城乡教育 推进均衡发展 教育组
孔祥鹏委员
统筹城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我市对照 “六个一样”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建议: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是强化城乡学校“统筹管理”、干部“统筹调配”、教师“统筹使用”的市级管理机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更加重视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三是创办各具特色的教育“共同体”。
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推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做法。二是实施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工程。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统筹安排城乡教育经费。财政部门要实现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按比例逐年增长。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保证新增教育投入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县本级教育附加足额拨付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教育主管部门不得将中小学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等。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深化教育扶贫助困工作。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努力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和未来生存需要的优质教育;妥善做好外来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工作,保障城乡户籍的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发展平民慈善事业 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法制组
周启泉委员
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建议:增强平民慈善意识。我市每年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非常多,它需要汇聚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因此,发展平民慈善事业已成当务之急。
培育平民慈善文化。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平民慈善文化,体现平民慈善精神,做到“润物细无声”,最终形成“家家有颗公益心”。
广泛搭建平民慈善的爱心平台。我们要通过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手段,搭建更多适合平民百姓献爱心的平台。
完善提高平民慈善救助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优先选择那些维护社会安定大局的、与社会弱势群体需求有直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注重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首先要提升公信力。同时要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围绕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机化发展 农业组
蒋瑞林委员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建议:加强农机化工作组织领导。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要加大农机化宣传工作力度。三是要把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对农机化工作政策扶持。一是不断增加补贴资金总量,扩大补贴机具范围,提高补贴资金比例。二是逐步建立农机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加大市财政对新建水泵站以奖代补力度,进一步完善抗旱排涝经费的统筹与管理。
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些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研制,为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和适用机型。
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农机大户、种田大户的培训以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建设。二是要大力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农机安全监管。一是要进一步探索农机安全管理的科学监管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加快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 工商联组
钱宝祥委员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高邮的工业经济向1000亿冲刺,工业化进程由初期向中期过渡,更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
建议: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客观定位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认证我市传统和新兴产业的产业分工。(1)专项规划。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认证,专项规划。 (2)发展重点。 (3)空间布局。城区围绕运河港口,建立钢材交易市场、金属材料初加工基地、万吨级散装水泥灌储基地。(4)调研认证。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政策。二是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三是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四是设立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五是开展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试点工作。
拓宽渠道,培养人才。 一要大力引进、租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二要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四要建立一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会。
改善环境,扩大开放。 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内容。其一,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并借鉴世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其二,主动承接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物流、科技、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
引进高端人才 发展卫生事业 医卫组
王存山委员
医疗卫生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卫生人才资源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决定着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方向。
建议:提高认识,把卫生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针对当前存在困难和问题,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上下功夫,以人才促卫生改革,促事业发展。
深入调研,制定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建议市委市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
广辟渠道,出台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借鉴周边地区做法,参照我市《关于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专门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卫生人才工作专项基金,畅通卫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加强培养,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安排卫生人才培养和卫生科研专项资金 ;建立以研究生为骨干、本科生为基础的卫生医疗科研队伍;对一线卫生人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和在职高职称卫技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机制,营造重才用才育才氛围。严格卫技人员资格准入源头管理。建立学科带头人选拔和激励机制,通过定期选拔聘任,鼓励其所在领域的疾病诊治、科研立项和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开发、考核、激励、奖惩机制,适当拉开卫生技术人员分配收入档次,调动业务骨干防病治病、技术创新和医学科研的积极性。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促进旅游要素产业发展 南片组
陆晓祥委员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强度的加强,旅游者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
建议:科学制定旅游要素产业发展规划。要围绕创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旅游大市的目标,科学定位,并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进行旅游要素产业配套规划。
致力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加快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全力打造东湖景区,凸显“水做的高邮”标志景点。二是分步推进古城核心景区的建设,展示邮文化、古文化、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加快推进神居山景区的建设。
尽快构建完备的旅游要素产业链条。一是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高品位的餐饮服务业。三是加快宾馆酒店升级改造,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五是积极发展旅游购物网点。六是扶持休闲娱乐业发展。
进一步强化对旅游要素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一是要充分发挥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旅游要素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二是要落实责任,严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