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2009年12月12日,市经济开发区凌波路上安装了漂亮的太阳能路灯,这些新型太阳能路灯都是出自位于开发区的扬州欧力特电源有限公司。不仅如此,他们还拿下了山东济南外环近百公里的亮化工程,在上海江湾文化广场工程上也分得了一杯羹。
谁能想到抢先进入太阳能产业的欧力特电源有限公司,在十年前是一个只有4个人的小作坊,直至如今该公司的法人袁朝勇的名片上只是写着“首席代表、工程师”的字样。
近日,记者找到袁朝勇,记录了他的创业经历,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从零起步
“我能有今天,既是干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人呀,遇到困难不能缩,就得往前闯。”今年刚40岁的袁朝勇,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由于父亲去世比较早,作为家中的长子,袁朝勇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从普通工人到跑采购,这些经历逐渐练就了他刚强、坚韧的性格。
1998年,由于跟以前的老板产生分歧,袁朝勇下了岗,当时非常痛苦,但冷静思考之后,他想得最多的还是企业的难处和自己今后的出路。下岗后的第二天,一向好强的他揣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毅然踏上了创业之路。
“当时,蓄电池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且以前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所以那时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开始创业。”袁朝勇回忆说。
然而,资金、厂房、机器、技术等这些创业必需的基本要素,当时的袁朝勇却一无所有。这些困难后来都在他的努力下逐一解决:厂房,他想到了有个亲戚在龙虬镇龙潭村有间闲置的生产车间;机器,他通过贷款、赊账“弄”到手;工人,自己加上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他说动了,成为欧力特的第一支团队;流动资金,他把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或变卖或抵押;技术,向书本学,他自己既是生产工人又是技术员。
“1998年的时候,我们4个就这样‘揭竿而起’,开始艰苦的创业生涯。最开始,一个星期只能生产十几只蓄电池。”提起创业的艰辛,袁朝勇很坦然地说,“创业嘛,不吃苦不可能。”那时,他天不亮就到车间里试验产品,再到各地去跑市场,采购各种原辅材料,晚上经常忙到深夜十一二点还要研究技术难题……艰辛的付出总会有回报,在袁朝勇4人的齐心协力下,小作坊积攒了一定的资金,工人也发展到30来人。
“2002年,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太阳能发电。”随着生意越做越顺,袁朝勇手上积累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他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人,他一直在琢磨着如何把事业做大。“当时所有的蓄电池厂还都在生产铅酸电池。我们这种小企业跟那些大企业竞争,显得非常被动;另一方面,我觉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肯定会加强,对太阳能方面产品的需求会逐步增加,所以,欧力特当时的决定成就了今天的成功。”
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7年前,太阳能蓄电池的开发属于新事物,跟每个新事物的诞生一样,初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称水平低的袁朝勇前后自费去扬州工学院学习、到上海太阳能研究所进修,现在成为业内公认的“太阳能蓄电池专家”。
“公司的每条生产线,每件新的产品,袁总都是第一个使用者和生产者。”采访中,公司的特聘管理专家赵荣兴告诉记者,在目前蓄电池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欧力特公司却越做越大,无不体现了袁朝勇超前的理念。
由于太阳能板等产品造价较高,导致太阳能路灯的一次性投入比普通路灯高出一截。在发展过程中,袁朝勇确实遇到过不少阻力,但他坚持认为,从长期使用看,太阳能路灯的成本并不比普通路灯高——太阳能路灯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特点,电压最高20伏,不会出现安全事故,而且还免去了设变电站、挖沟铺设线缆及此间的人工成本。此外,太阳能路灯寿命长。灯杆寿命可达15年,普通灯泡改为LED,使用寿命在10万小时,而且基本上不用维修。
在袁朝勇的坚持下,欧力特跟华南师范大学合作,一步步发展状大,现在已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电力系统、通信、消防、能源系统、电动车行业、光伏领域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广阔的市场中,开始崭露头角, 而且明年的订单已经排满,现在一百多名员工正在满负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