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5 00:00:00 作者:姚静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1月19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江苏省园林城市的通知》,高邮榜上有名,成为“江苏省园林城市”。据了解,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是我市成功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权威专家鉴定,我市目前有17棵古树名木,它们见证了高邮厚重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历程。目前这17棵“活文物”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市农林部门已为分别它们建立了档案,并先后编号。今日,本报记者带您走近这些“活文物”,了解它们,熟悉它们,以更好地保护它们。
【链接】古树,一般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老树木,与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统称为古树名木。古树名木又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和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最古老之:桧柏
【链接】桧柏是桧的一种,常绿灌木,俗称子孙柏,在庭院中用途极广,也是我国自古喜用之园林树种之一。
我市栽种于蝶园广场奎楼脚下的一棵桧柏,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属一级古树名木。
有资料显示,蝶园广场的前身是一座私人花园,有一个雅致的名字“蝶园”。《高邮县志》曾收录了一副由清代吏部尚书王安国(王念孙之父)题写的蝶园联:假山真鹿卧,死水活鱼游。从中也可以看出蝶园昔日的风致。蝶园主人名叫王永吉,自幼聪明好学,明天启甲子年(1623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后任知县,清代时任国史院大学士。据悉,当年清王朝定都北京后,王永吉携其挚友——四川人陆永一起回到高邮,曾相约誓不出仕清朝。随后,王永吉在魁星阁下兴建蝶园,与友人终日饮酒、赋诗、对弈,潇洒自如。相传这棵桧柏便是王永吉当时亲手所植,并得以保存至今,为目前可知的我市最古老的树木。
这棵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的桧柏依旧挺拔在奎楼脚下,可惜一侧枝头已不复往昔枝繁叶茂,仅有另一侧顽强生存。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并于去年底,将环绕在桧柏周围的游乐场彻底搬家,还桧柏优良的生长环境。记者从市园林管理处还了解到,为了让这棵古树顺利生长,工作人员还从桧柏的根系处向下深挖一米多,改善根系部位的透气透水性能,同时去掉了地表层所有硬质空间、土层,且在四周还种上了榕柏进行防护,在工作人员施肥、除虫等悉心照料下,目前这棵桧柏正慢慢恢复往日的风姿。
数量最多之:古银杏
【链接】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银杏还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故素有“活化石”之称。古时,银杏树又往往被高僧替代“菩提树”而种于佛门圣地,因此银杏树又称“圣树”。
在我市这17棵古树名木中,数量最多的为银杏树,共11棵,平均树龄都在150年以上。
看点一:位于中山路扬州教育学院高邮分校内的5棵古银杏,树龄均在150年以上,属二级古树名木。目前,5棵古银杏生长状况良好,主干的平均周长达3米左右,树冠平均高达20米左右,每到夏秋果实累累,煞是好看。
未进校门,就依稀可见这5株古银杏,尽管冬季万木萧疏,但寒风中这5棵银杏树风采依旧,尤其是那金黄的树叶,给单调的冬日平添了几分妩媚。据悉,这5棵银杏树自光绪32年原高邮师范创办起就已经存在。多年来,学院对古银杏进行了特殊的养护,为防止人为破坏,特为临近道路的银杏修建了花台和护栏,同时还在周围高大的建筑物屋顶安装了避雷针,以防古银杏遭受雷击,对古银杏上的伤疤或空洞也及时进行修补,防止进水,
看点二:位于市人民医院大楼前的两棵古银杏,树龄均在150年以上,且长势良好。
得益于这两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春夏之际,树下的木椅上坐满了纳凉的病人及家属,这两棵古银杏像两把撑开的打伞,默默无闻地为人们遮阴。医院工作人员说,每年10月份左右,累累的银杏果实压满枝头,可院方坚决不允许有任何打落果实的行为,而是让其自然脱落。
关于这两棵古银杏的来历,已暂无从考证,但为了保护好这两棵“活文物”,市人民医院新的综合大楼方案却是几易其稿。原先的设计方案会阻碍古银杏的生长,考虑到古银杏树的价值,院方当即决定,方案要全力保证银杏树的生存空间,多方研究后,才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大楼的环抱状格局,入口也由正常的南北方向改成了东西方向,甚至银杏树正对着的楼层采光都受到了不小影响。但尽管如此,院方认为,这样做,肯定值得,而且应该。
据了解,除了这1棵桧柏和11棵古银杏外,我市古树名木档案中还记载了其他诸多珍贵树种。如人民公园烈士陵园内1棵有着150年历史的圆柏,冠幅达5.5米,地径达43厘米,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目前长势良好;还有1棵树龄达200年之久的柏木、2棵距今150年的黄杨、1棵距今130年的腊梅,由于历经年代较久,许多历史资料已无法查证。值得庆幸的是,我市这17棵“活文物”被发掘且保存完好。
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为保护现有古树名木,我市特别为17棵现有的古树名木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并逐株进行标记,让市民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加积极自觉地爱护古树名木,抒发热爱家乡、崇尚文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