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9 00:00:00 作者:冯佳敏 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过大年,高邮人将很多事物冠以“年”字,比如我们平时吃的云片糕,到了春节称它为“年糕”;煮腌制的咸货,称为“煮年肴”;蒸包子或馒头,就称为“年蒸”等等。记者在有关资料上找到,“年蒸”的起源据说是为了招财进宝。之所以要做“年蒸”,为的就是将蒸好的包子或馒头堆成一个元宝的形状,老人称它为“堆元宝”,借此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尽管现在“年糕”已经被淡化,“煮年肴”更是多年不曾听说,但不以面食为主食的高邮人,却将用于祭祀的“年蒸”慢慢融入了饮食文化,并演变成为多数人春节期间的必吃食物。
一过腊月二十,浓浓的年味就扑面而来。近日记者在我市的一些包子加工店发现,大大小小的加工店营业开始不正常,小一点的店干脆挂出招牌歇业,不接待散客,而是专事“年蒸”。早在前些年,做“年蒸”其实还是一件很繁杂的事情。
在红灯笼包子店,一位正在排队购买包子的王女士回忆说,每到春节前两个星期左右,做“年蒸”的人家就聚在一起,商定用谁家的灶台、“年蒸”的数量。通常一户人家“年蒸”的数量少则二三百个,多的一两千个,等全部蒸好后,公鸡已经开始打鸣了。
虽然当时“年蒸”多数是青菜素馅的包子,但看到上千个热气腾腾的包子被陆续端出厨房时,做“年蒸”的人心里的幸福也会像蒸笼里的热气一样止不住地溢了出来。现在,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年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请包子店代加工“年蒸”。每到年前,包子店的加工广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包子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
红灯笼包子店的老板说,加工的“年蒸”品种越来越多,三鲜包、什锦素包、蟹黄包等等。一些人还将速冻包子作为“年蒸”,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