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0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在北海社区一条巷子内,有一家不起眼的包子铺。门面虽小,但每天上午,这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包子铺里总是挤满了人,这些都是包子店的常客,他们都是冲着小店里干净卫生可口的包子来。
这家包子店主人一个姓端、一个姓顾、一个姓杜,店铺的名字却叫“姐妹包子店”,这是怎么回事?
“不到一个月小店两次开张”
今年46岁的端小红告诉记者,11年前,她和同在公园饭店上班的刘龙英、俞春兰同时下岗。为了谋生,她们东奔西走,四处求职,却到处碰壁。日子总要继续过下去,于是三人一合计,决定在北海菜场租个门面,合伙开家包子店。
说干就干。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们三个人很顺利地在北海菜场租赁了一间临街的门面,置办了灶具、桌椅、面盆等,“姐妹包子店”正式开张。因为市口好,加上三个人都有在公园饭店工作过的经验,且服务热情,小店生意越来越火。可好景不长,房东家有个亲戚下岗也要租店铺,房东决定不再把房子租给她们。“好不容易才开张,再找店铺的话得一切重来。”
想着家里孩子的学杂费,每天的生活开销,还有之前的投资……三个下岗姐妹只有擦干眼泪,“饭总要吃的,路还是要走下去的。”
一连跑了三天,三姐妹终于在靠近北海菜场的一个小巷内重新租了一间门面。回忆起当时的艰难情景,端小红眼睛有点发红,“不到一个月小店两次开张。”
“不能因为困难就半途而废”
“姐妹包子店”虽然又一次热热闹闹开张了,但是由于店铺在小巷内,加上刚开业,生意一度不太景气。“万事开头难,不能因为困难就半途而废!”
三姐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小店的生意好起来。“上中学的孩子一般都是六点就出门了,我们每天一大早就准备好新鲜的热包子。”三姐妹凭着一股韧劲,起早贪黑地苦干,抢在每天6点以前将现包的包子放入蒸笼里蒸好……加之她们严把食品质量关,这样经营一年后,“姐妹包子”就在周围小有名气了。
小杜和小顾忙着做包子
“现代人对吃不但要求味道好,更讲究卫生、干净。”三姐妹不断揣摸消费者的心理,将整个加工过程进行透明操作,她们将仅有的十多平方米的店铺作为加工制作间,蒸制和营业在大门处,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顾客看得很清楚。另外三姐妹不断对包子的味道、和面、火候等不断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摸索,包子的口感越来越好,“姐妹包子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姐妹精神永相传”
“张大爷,你来啦,先给你倒杯茶。”“今天来点什么。”……每当顾客走进这条小巷子里品尝“姐妹包子”,三姐妹总是笑脸相迎。年逾古稀的梁斌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就住在附近,是这家店的老顾客。“她们真是不简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过年几天,每天早晨四点不到就到店里,真是辛苦啊!”
端小红忙碌的蒸包子
“从与刘大姐、俞大姐一起开店时我们就以姐妹相称,虽然大家没有很明确的分工,但有事了大家一起上。”端小红笑道,“现在小杜和小顾接了她们的班,包子店的名字和精神不会变。”
“创业是很艰难的事,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端小红说,来包子店的大多是回头客,她们做包子讲的是良心,菜不新鲜不买,调料不正宗不买,宁愿成本大一点、少赚一点,也要让顾客吃好吃开心。姐妹们都能吃苦,及时清洗碗筷,馅心卫生状况绝对让客人放心,十一年来从没有发生过客人吃坏肚子的事情。现在每天店里的包子总是供不应求。
端小红姐妹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间更大更宽敞的门面,在店里多放几张桌子,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她们做的“姐妹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