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在所有女同胞心里,“三八红旗手”的荣誉至高无上。今年3月8日正逢第100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本报特邀一批曾多次荣获省、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的老话务员,重温以前的经历,记录她们真实的生活,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承续光大。
老话务员们合影
根红苗正才能当话务员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高邮电信业发展的一个节点:之前,打电话需要人工转接;之后,有了纵横制自动交换机,打电话不用通过话务员的转接,就可以直接拨通想要的号码与对方交流。“以前我们就是从事人工转接工作的。”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幕场景,老话务员们个个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过去,打电话不能直拨,都要经过我们话务员人工操作接通。”昔日的话务班班长、69岁的杨振霞精神矍铄,她首先介绍起来。上世纪60年代,电讯设备落后,电话全是磁石手摇式,靠人工操作;到了70年代是供电性交换机,工序繁琐,呼叫缓慢;80年代是准电子交换机,半自动化了;到了90年代才出现全自动交换机。
对于当年的工作,从事话务工作三十年的徐兰英形象地称之为“半军事化管理”。首先,工作的连续性决定了必须24小时值守,以保证用户正常的通话;其次,通话是生产与消费同期发生的业务,因此要求设备稳定、人员服务规范;第三,由于早期的电话职能大部分是为党政军服务,因而对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记得从1990年起高邮邮电局开通了全自动交换机,1992年起又逐渐在农村实行自动化机,直至1994年全部实行自动化,才把我们彻底‘解放’了。”
“想当个话务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当时通信设施十分落后,电话都是通过人工接转,话务员肩负着保守党政军机密的任务,必须经过严格挑选,根红苗正才能当话务员。” 70岁的话务班元老谢桂芳的话语十分朴实,仍然透露出当年“干一行爱一行”的实干精神。“那时候的话务均是人工转接,每一个班都要不停地说话三四个小时,常常是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但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再苦再累都要坚持。”
“想当个好的话务员,必须学习许多知识,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多少年过去了,69岁的老话务员王志芳依然记得当时工作的情景,由本地挂往外地的电话叫去话,外地挂来本地的电话叫来话,经本地中转的其他两地电话叫转话。
被省表彰为“三八红旗集体”
老话务员卢春华脸上荡漾着笑容道:“我们那时要背‘百家姓’、全县(当时还叫高邮县)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甚至各单位领导姓名;接转电话上,要会交叉操作,就像现在QQ聊天,同时应付好几个人,一边报出电话,一边呼叫用户,一边记录通话时间,多的时候同时接续10对用户。”
老话务员中年龄较小的嵇萍也深有体会地说,从解放初的几名话务员负责全市几百部电话的接线工作,到后来44名话务员负责万余部电话的接线工作,工作量可想而之。为了不出错,刚上岗时她们跟着老话务员学习,直到背熟每一条线路对应的单位才算合格。
“由于电话是24小时不间断的,话务员们要轮流上夜班。小夜班、大夜班,整夜不能闭眼睛,还要高度集中精力。”徐文珍告诉记者,“迅速、准确、安全、方便”是她们那时的服务宗旨。
镌刻永恒的记忆
话务员中年龄最小的“小妹妹”夏春节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970年11月6日,16岁的夏春节走进了高邮邮电局,成为一名市话话务员,在一米话务台前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当时使用的是供电复式人工交换机,每个用户在交换机台上除了一个专用于呼出接续的应答塞孔外,还有若干个与应答塞孔复连专用于呼入的塞孔,市话话务员的工作就是根据交换机上信号灯的明灭用塞绳来进行电话的接续和拆线。
对于从未打过电话,甚至连电话都没有摸过的夏春节来说,总机、话务台太陌生了。于是她跟在师傅后面,戴个耳机(就像现在的耳麦,以前叫受话器、送话器),接在机台上听。一开始,简直听不到声音,师傅说,你还没听习惯,慢慢地就会听到大声的。对着送话器,她也不敢说话,即便说话,也是怯生生的,声音小得可怜。
“刚开始,被对方局老话务员和用户骂是常事。”夏春节回忆道,受委屈的事经常发生,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年了,但是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电话费在那时算是昂贵的,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是有急事才打电话。我们话务班当时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急用户所急,帮用户所需,’因此对每个电话,我们都是尽力接通。当时设备还很落后,特别是接长途电话还不能直通,要经过十几个人次转机,做话务员首先要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服务态度要好。”夏春节感慨道。
当时,话务员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也没有星期天,一年到头都是紧张的三班倒(早班、中班、晚班),还要经常开会学习,节假日加班是家常便饭,家庭、孩子常常顾不上。
也正是这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才使得高邮话务班多次荣获省、市的“三八红旗”先进集体。
依然心系通信事业发展
如今,这些老话务员离开通信岗位已有十余年了,可她们仍时刻通过报纸、网络关注、感受着通信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民邮电》、《江苏邮电报》等通信行业媒体也是如数家珍。
看到通信事业发展得这么迅速,作为“老电信”,她们感到十分欣慰。她们很羡慕现在的电信员工能够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工作,她们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员工懂得: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岗位,诚实劳动、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