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5 00:00:00 作者: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年前,市民小李自称花了600多元钱在网上买了款最新的“iphone”手机,不仅屏幕超大,且功能强悍,MP3、MP4、摄像、录音等功能一应俱全,比起专柜几千元的“iphone”简直是捡了大便宜。这么便宜的好事立即引起周边好友的关注,乍一看,其手机果然有正品“iphone”的风范;待大家仔细研究后才发现,手机正面屏幕上所谓的“iphone”标志原来是“1phone”,区别就在于“i”和“1”,但就这么点差别,价格、品质却有了天壤之别。
果不其然,年后,小李就向大家倒出了大堆苦水:先是手机经常出现黑屏,尔后是无故断电,由于连张正规发票都没有,街头店铺的修理往往又是治标不治本,这让他伤透了脑筋。
在走访调查中记者发现,和小李有着类似经历的市民不在少数。某机关单位工作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在车站等车,由于肚子饿便买了包“奥利奥”饼干,吃到嘴里发觉口感不对,仔细一看才发现,包装袋上的“奥利奥”却是“粤利粤”,同样的价格却买了假货,一时气愤的王小姐又觉得无理由找卖家讨说法,只得哑巴吃黄连。
留心身边不难发现,生活中这样的“李鬼”无处不在。记者在走访中也看见,特别是一些小店铺、私人超市内,乍一看与知名品牌“双灯”卫生纸有着一样包装、甚至同样商标的卫生纸,外包装上写的却是“双忙”……这些以假乱真的现象到处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而上当的往往是那些较为粗心或者喜欢贪小便宜的市民。
记者也发现,这些“李鬼”商品与有正规商品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细节方面,还表现在没有生产厂商、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更没有国家强制要求的认证标志。买了“李鬼”手机的市民还好只是贪便宜吃了点亏,但买到这样的“李鬼”食品,还真让人不得不提心吊胆。
遇到这样的情况,市民该不该熟视无睹?有了这样的遭遇,市民又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呢?日前,记者也走访了市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消协相关责任人指出,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拥有驰名商标头衔的商品上,这些“李鬼”产品傍的就是这些品牌商品的名气与市场销量,打擦边球,以假乱真,扰乱市场。该负责人还指出,上述现象均属于商标侵权,属于不正当竞争,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完全可以向消协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据了解,2009年以来,消协接到此类投诉仅十多起,往往很多市民都认为“吃亏上当就一回”而选择不了了之。该负责人指出,正是这种心态让那些“李鬼”商品经销商更加有恃无恐。他呼吁,消费者应该提高维权意识,销售者和生产者更应该讲究市场诚信,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