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2 00:00:00 作者:陈聪 来源:今日高邮
3月5日,夜幕刚刚降临,入住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一位刘姓产妇,她的生命也笼罩在如夜色般的阴霾之中。
42岁的刘女士,被不孕症困扰多年,刚刚庆幸有了自己的孩子。可她患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妊娠又产生多发性子宫肌瘤、臀足位……诸多产科高危因素使得这位刚刚当上母亲的女人血压逐渐下降!“产后出血”这一无情的杀手悄悄地向病人一步一步地逼近。
下午17:00,病人的血压几乎下降到了0!
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凌定文当机立断——切除子宫!
手术通知就是命令。准备下班的病区医护人员留下来了,迅速准确地做好术前准备;辛劳了一天的麻醉科、手术室的医护人员留下来了,大家明白,备足了人力、物力,才会有战斗力。
无影灯下,一场战斗打响了。病人的宫腔内积血达几千毫升,子宫又薄又软,像布口袋一样,已经毫无收缩力。更为严重的是,术后产妇创面渗血明显,血液不能凝固。大家马上意识到一个面目狰狞的病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正开始吞噬着这位母亲的生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医学上简称为D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一直以来是产科的危急症。病人常常在短时间内发生广泛出血、血管内溶血、组织坏死等症状,由此引起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医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DIC的下一步就是DIE(死亡)。
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沈哲来了!医教科的科长们来了!血液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专科的主任们也来了,他们与妇产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一起,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
上呼吸机!
开放三路静脉通道!
输红细胞,输新鲜血浆,输冷沉淀成分血!
保持各种导管在位通畅!
一道道指令立即化作一组组娴熟的动作,顷刻间又化作一条条信息反馈回来。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检测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这个检验项目也是市人民医院率先在我市开展的新项目,检验科副主任第一时间从家中赶来亲自操作。检验结果显示:病人的数值已达正常人的200多倍。
病人这时最需要血小板!血小板可以有效地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是DIC病人的救命血。每一个单位的血小板是从800 ml的血液中提取的,而且新鲜血小板储存条件非常苛刻:必须保存轻微振荡、温度为22℃左右的设备内。高邮血站是县级血站,没有资质储备。怎么办?
高邮血站的主任从晚上19:30接到信息后,与扬州中心血站的联系电话就没有停止过。争取血源!争取血源!信息不仅传到了扬州市中心血站,也传到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市人民医院。
两地专家虽深知扬州地区产科DIC的抢救成功率极低,但仍然义无反顾地与死神抗争!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顾健是血液病专家,她通过电波出谋划策。沈哲副院长带领医护人员大胆准确地执行专家医嘱。当精准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点点滴滴输注到病人体内后,就像在下坡路上狂飙失控的车辆得以制动刹车一样,病人的病情有了逆转的希望。
此时,夜已经很深了,人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可是市人民医院内却是一片灯火通明。
凌晨2:00,20个单位血小板从扬州送来。
4:00,病人各项生化指标明显好转。
6:00,已经超常运转的检验科传来了喜讯,血凝指标明显好转。监护在病人身边的医护人员也同时报告,出血明显减慢,病人在一点一点地好转。
时间一分一秒地走着,医护人员在一分一秒地守护着、盼望着!
早上7:00,病人醒了,脱离了呼吸机,她终于睁开了双眼,只听她说:“我要喝水!”在ICU病房坚守了一夜的凌定文等医护人员一下子围拢过来,他们生怕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当他们确认了这个事实后,怎么能不激动呢!
天亮了,病人醒了,阳光、空气就像被水洗过一样洁净。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夜晚,这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早晨!
十天后,刘女士母子平安出院。市人民医院全体上下如打了一场胜战,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笑容。苏北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专家、领导对这次救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女士及其家人更是感慨万千,不停地感谢各位医师、好心人的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