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3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春节至今,我市有很多企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记者近日在宏远集团、曙光电缆、亿泰纺织、华兴石油等企业采访时发现,有的企业喊着“就差人”、有的却喊“不差人”,不一样的“声调”背后释放出一个同样的强烈信号——往日利用低廉劳动成本获利的发展方式必须变革,转型升级的步伐必须加快。
“用工荒”大多出现在中小企业
“我们公司缺工人100人左右,但正月初七一上班就有300多人前来应聘,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位于甘垛镇的华尔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据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春节期间未放假,工人乐于加班,公司不但给工人发了“压岁钱”,还有节日加班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工荒”问题多出现于中小企业、新办企业、科技含量低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之下,一些大型企业之所以“不差人”,缘于自身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人才机制:除了给予员工满意的薪酬外,还致力于提升、培养员工的素质,致力于企业的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宏远公司、曙光电缆、亿泰纺织等企业多年来未出现“用工荒”问题,企业只考虑如何把每一位员工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这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形势不好、订单不多的时候,企业直接“炒”了员工;现在经济复苏了,订单多了,又想立即招一大批工人,这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状态已一去不复返了。
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劳动就业管理处主任高健认为,“用工荒”是企业与人力资源利益博弈的体现,这种现状很快就会找到平衡点,许多企业不是招不到工人,而是缺愿意接受低薪却从事高强度工作的工人。节后“用工荒”也给我们一些企业上了生动一课:劳动资源不可能是无限供应的。
转型升级时不我待
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出现阶段性“用工荒”现象未尝不是好事,可以逼着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宏远集团董事长张椿年说:“宏远来年的发展不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现有的人员规模也不再扩张,企业新上流水线需补充技术人员则另当别论。企业将依托强大的科研能力,主攻科技含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差别化新产品开发。”记者在卫星卷烟材料公司采访发现,车间内机声隆隆,每台机械都在正常运转,但工人却很少,企业的自动化水平非常高。据公司董事长王传祥介绍,卫星的产品结构中,高端产品占80%以上,中端20%,低端产品基本不生产。
目前,我市有很多企业通过采取设备更新来化解人员不足的矛盾。市志诚机械有限公司为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成本高的矛盾,实行了“机床数控化”,直接减少用工量30多人,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生产工效和产品质量,企业再也不必为赶订单拼命招人而烦恼了。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另一种声音,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服务也需要更新,要有选择地建立“人力资源合作基地”,主动与一些人才资源丰富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与国内知名技工学校合作,共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为我市企业发展储备较高层次劳动力人才。在这方面,我市劳动保障部门已做了许多积极工作,并与省内外许多技工分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引进数百名技术型人才来我市企业就业。近日,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又带领相关企业人员“组团”外出对口招工,进一步加深同合作单位的交流,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转型升级为提升就业质量提供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要解决“用工荒”问题,必须改善“就业质量”,改善“就业质量”必须有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
那么,目前一些企业工人的“就业质量”究竟如何?业内人士说,可用一句话概括: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最低最少的工资。有的企业看起来开出的工资也不低,但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同时还缺少劳动保护。过去,囿于城乡三元割据的现实以及劳动力资源对比的不均衡,农民工在细算打工与种田的收入差异后,还是选择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而现如今,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种粮不但不上缴,还得到国家的补贴,同时家门口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候鸟式”外出打工以及由此获得的打工收入、劳动待遇,在“比较”中已经开始对农民工失去原有的动力。再则,目前80后、90后的新生代工人,目前已占企业用工70%左右,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这些“三高”人群与“城里赚钱农村花”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更渴望进入并融入城市社会。由此可见,提升“就业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工资水平,还包括对各层次需求的满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出现“用工荒”的企业,80%集中在制造业、电子电器、制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要呼应提升“就业质量”这一现实需求,我们就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创新转型的力度,把我市的产业工人从“脏、累、苦、重”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在保持产业的竞争力和先进性的同时,为提升用工“就业质量”提供空间。
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殷朝刚
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以及春节后的全市工业发展大会都发出这样一个强烈信号: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明确提出,转型升级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在实效上见成果。企业“用工荒”问题在深层次上需要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之机”。后危机时代,不能小富即安,而应是坐立不安。多年来,我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相对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以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传统密集型企业也占一定的比例,经济转型的速度也不快。 后危机时代,靠什么赢得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因时而变,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很难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很难提升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坐标。“三年倍增”计划的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推进,企业“用工荒”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企业招不到工人,但从深层次去探究,也反映出一个地区急需经济转型的“表情”。 当然,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不是一说就能实现,它需要各级领导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性的深刻认识以及抢抓转型机遇的意识。转型升级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面对现在企业现状和产业现状,又要脚踏实地加快推进;既要把促进转型升级作为“新春第一招”,从今天做起,又要把推动“三个转变”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求企业的实际困难之真,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之实;求企业转型升级目标之真,务推动企业优优管理、创新发展之实;求高邮产业发展导向、国家产业发展之真,务规划实施、政策创新、服务支持之实,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