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苏中旅游的大手笔

2010-04-02 00:00:00    作者:肖维琪    来源:今日高邮

——帝尧像耸立于神居山中述评之一

有资深旅游专家分析:到扬州的游客未必到南通,到南通的游客未必到扬州,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苏中旅游缺少一个连接点。如今,帝尧原身像耸立于高邮湖西神居山中,既标志着帝尧故里——神居山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又宣告了99米高的帝尧青铜像及其附属工程正式启动。而当这一大手笔完成之后,南通、扬州两地旅游的连接点也就形成了,必将推动整个苏中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优质的旅游资源

高邮湖西的神居山是12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虽然海拔并不算高,但它是里下河地区惟一的一座山。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神居山这个名字就给高邮湖西地区增添了几分“神”气。那么,神居山是哪一路神仙居住的山呢?

也许是高邮先贤的思想受了“中华文明一元论”的束缚,想像力还不那么丰富,他们仅把这些神仙定名为谢安和亘公。按《高邮州志》记载,东晋宰相谢安虽然打赢了淝水之战,却在政治纷争中败下阵来。司马道子执政以后,妒忌谢安势盛,便免去其宰相职务,把他贬到广陵(今扬州)来当太守。谢安此时在政治上已心灰意冷,于是来到小石山上修道炼丹。可是他在这里并没有修成正果,反而忧郁成疾,回家不久就病故了。而到南齐时,有个叫亘公的名士也来到山上种药炼丹。他潜心修炼了近7年,终于炼丹成功,并吞丹成仙。据传,这座籍籍无名的小石山从此被称为神居山。

神居山简称“神山”。“神山爽气”被列为高邮八景之首;当地人称“土山”,不是指山质为土,而是指山形如“土”字;文革时改名“天山”,“天山汉墓”出土被列为198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礼记?礼运》:“山川,所以傧鬼神也。”古时人死,神灵即傧居山川。这就难怪《山海经》中有许许多多的冢山,如华山、玉山、少室、太室、堵山、尧山、苦山、升山等等,又或叫做“神山”、“帝山”,正是神灵傧居之所。(1)其实,彝人直到晚近时期尚有人死归诸祖山昆仑的观念。在彝人那里,昆仑是众神所居的高山、祖山、神山。(2)如果高邮先贤知道神居山中有广陵王汉墓,大概也会把神居山的得名与广陵王汉墓联系起来。

依我之见,神居山之神还应追溯到帝尧和他的母亲庆都生活在神居山一带。这个结论的来龙去脉是: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表明在7000年前高邮已有先民居住,并产生了在当时堪称最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一发现的重大作用之一,是推动了“帝尧出生在高邮”的学术研究。目前,史学界已经承认“高邮是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尧生高邮可备一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神居山是尧母庆都出生、成长并生尧的地方,所以被称为“淮南第一山”、“淮南众山之母”;当地有“骑龙村”等村名和“三月三”的习俗,传说与庆都有关;帝尧发明了水井和围棋,所以神居山上有“仙人井”和“仙人棋”等遗迹。这些学术论定和民间传说,连同南梁天监年间建造的古悟空寺和历代文人吟咏神居山的诗歌、楹联,让神居山汇聚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如此优质的旅游资源,一旦开发出来,神居山旅游经济的前景将一片光明。

宏伟的开发规划

2007年9月5日,高邮市政府在天山镇政府召开《帝尧故里——神居山文化公园旅游规划》评审会。副市长徐永宝、扬州市旅游局副局长许金如及我市相关部门近20名评审组成员应邀出席评审会。评审组成员一致认为,由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公司编制的《帝尧故里——神居山文化公园旅游规划》基础资料翔实,调查研究细致,资源分析具体,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他们都在规划书上签了字。下一步,只等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批准,就可以付诸实施了。

按照这个规划,计划投入7000万美元,通过6至8年实施,基本建成以神居山为主体的汉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基地。谁知好事多磨,我们到上海去拜访香港著名雕塑家沈默先生,沈先生正在寓所雕塑帝尧像。刚坐定,适逢中国新闻社两位记者来采访沈先生,得知我们是帝尧像的委托方,也顺便采访了我们。过了几天,高邮将建99米高的帝尧铜像这条消息,经美国《纽约时报》、新加坡《华侨日报》和香港《文汇报》报道后,立即在国内产生了轰动效应,《扬州晚报》、《扬子晚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及网易、东方等互联网均作了报道和评论。让我们不解的是,这些报道和评论竟然大部分是负面的,主要的批评意见是“名人故里之争实际是商业之争”、“这种文化是散发着铜臭的‘文化’”、“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怪”、“在帝尧塑像体内设灯光隧道和观光电梯” “愚蠢至极”等等。9月26日,浙江王学进先生的批评文章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并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引用。这件事让当时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产生了极大的顾虑,正准备批准规划的那支笔竟悬在半空中,迟迟没有落下。

读了那些批评文章,我们发现关键在于“钱从哪里来”!我们为帝尧塑像的资金并不是财政拨款,与纳税人的钱无关。哪来的“当地政府畸形的政绩观在作怪”呢?当我们把这个事实告诉王学进先生,王先生承认:“事先不知道是这么回事,还以为是政府拨款呢!”

相隔1年以后,《帝尧故里——神居山文化公园旅游规划》终于得到了高邮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

杨国宝的神来之笔

主持神居山旅游开发的是旅游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国宝先生。2005年7月,签订协议后,杨国宝就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住到荒僻的神居山中,至今已近5年。在这里,他接待过世界华人协会主席程万琦,世界文化总会会长、范仲淹后裔范光陵,世界华裔联合会主席、贺龙元帅之子贺兴桐等多位名人,无条件地为天山镇招商引资。他也曾走出神居山,拜访过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钱绍武等,寻求对开发神居山的指导与支持。在这里,他为项目规划、尧像设计、选址定位、地质勘探、进场施工等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2007年春夏之交正式开始施工后,单是一项山体绿化工程,他就接谈了江、浙、闽三省50多家绿化公司并选定了20多家签约进场;号称“苏北第一丛林”、总建筑面积999平方米的古悟空寺大雄宝殿工程更是艰难曲折。可以这么说,大到帝尧像、帝尧大道、帝尧广场、古悟空寺大雄宝殿,小到竹牌楼、景观墙及古银杏树保护工程、竹海休闲木屋、6座风光亭、三重山门等工程,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精力和财力。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是在不少人质疑的、不屑的目光中,在各项工程经常被无缘无故地叫停过程中,始终不离不弃地做出这些高规格高质量的工程来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009年12月上旬,杨国宝在我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浙江东阳南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投资1.2亿元建筑帝尧巨像及其基座。

“项目从落户至今,得到了高邮市委、市政府和天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市领导多次到山里来现场办公,镇里专门成立了神居山旅游开发项目推进小组,负责推进相关措施落实,帮助公司协调处理了不少相关矛盾,极大地鼓舞了投资者的信心。”杨国宝深有体会地说:“这种支持在消除人们对我和我的团队的不信任,凝聚研究、宣传、开发等各方面的力量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注:(1) 陈立柱《说“天在山中”》,载《文史》2002年第二期;

(2) 刘尧汉《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总序》,见《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