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对高邮 有那么一份牵挂

2010-04-16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汪曾祺妻妹施青

 

4月9日至10日,浙江省直机关老干部集邮协会一行23人来邮“旅邮”,其中82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施青女士,是汪曾祺夫人施松卿的胞妹。施青说:“早就想来大姐夫汪曾祺笔下的故乡高邮看看啦!”记者在施青下榻的宾馆采访了她。

施青的父亲参加过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结束后,其父只身一人远赴南洋——马来西亚(当时称“马来亚”)一个临海的小镇上行医。翌年,施青的母亲来到马来西亚,夫妻团聚。

施青祖籍福建长乐。她说,自己的家乡在长乐靠海边的一个小山村里,祖父与外祖父两家仅相距10多里路。施青父母生育的五个子女(四女一男)全都出生在马来西亚。

施松卿老大,施青最小,哥哥排行老三。施松卿比施青年长10岁。

抗日战争爆发前,施青的大姐、二姐和哥哥回到祖国念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岛国。学校里不再教中文,只教日语和英语。施青等华人小孩,便退学在家。几户人家合并延请老师,悄悄地学习汉语等文化知识。

1946年,施青的父亲退休,举家返回祖国,落叶归根。

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那年,施青正巧高中毕业,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纷纷踊跃参军,施青亦报名入伍,成为第31军教导团的一名教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快空军建设,施青的丈夫张翼空(原名:石灵,上海人)调任长春空军航校军务科工作。1952年,施青亦调到航校,担任文化教员。她由福建去长春报到的途中,在北京作了短暂停留,与大姐夫汪曾祺有了第一次直接接触。

施青说,大姐施松卿是“大小姐”,家务事不会做,大姐家忙里忙外的都是汪曾祺。在大姐家小住几日,饱了口福,汪曾祺的烹调手艺高超。施青笑哈哈地说道,至今还记得汪曾祺用云南腊肉烧冬瓜的那道菜,他做得不错。

施青的二姐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生物杂志》任编辑,施青的小孩就寄托二姐处上幼儿园。1954年施青报考大学,被沈阳农学院录取,假期里就时常到北京。施青说,那时也就仅仅知道汪曾祺喜欢写写,有时拉拉京胡。就汪曾祺喝酒一事,她姐姐和汪曾祺有过多次“交锋”,有时“交锋”还很激烈。

施青还笑着说,一次她哥哥(在广西柳州从事兽医工作)、三姐(上海瑞金医院小儿科医师)等几人齐聚大姐家,说的全是福州话,汪曾祺在一旁,一句也听不懂。望着他那“傻样”,他们弟兄姊妹们是哈哈大笑。

1958年施青大学毕业,丈夫又奉命调到浙江省工作,施青于是随丈夫分配到浙江宁波工作。施青说,她虽然在浙江的好几个地方工作,最后在浙江省农林厅离休,但是从大学毕业到离休的几十年,都是学非所用。对此,老人深感惋惜。

施青夫妇的经历也同汪曾祺差不多坎坷。施青丈夫张翼空,在“皖南事变”前,已是新四军一名营级军事教官。张翼空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来经组织营救,越狱暴动成功脱险。但是,在他以后的几十年生涯中,尤其在“文革”中,备受煎熬,心灵遭受莫大的创伤。

张翼空与汪曾祺同年辞世。那一年,施青的哥哥也离他们而去。施青对一年之中,失去三位亲人,感叹不已。

2006年,施青在北京时,汪曾祺的女儿汪朝送了10多本汪曾祺的作品给她。施青说,1980年看到汪曾祺发表的小说《受戒》,他们夫妇仍心有余悸,为汪曾祺担心,这个“右派”怎么不写“主旋律”,去写寺庙里和尚谈情说爱的故事呢?

人心向善,汪曾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大器晚成。

成了名人的汪曾祺也身不由己。一次,施青从报纸上得知,汪曾祺来过杭州。施青说,他们从未向别人炫耀过,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剧本执笔者是他的大姐夫,同事、邻居也不知道他们家有个亲戚是知名的大作家。

汪曾祺成名后应酬很多,施青他们兄弟姐妹都很理解。施青还说,从汪曾祺子女送给她的汪曾祺的“画册”专辑中,才知道汪曾祺在“舞文”之余还喜欢“弄墨”,只是自己家中,却无一幅汪曾祺的书法绘画作品。

施青如今茶余饭后,偶尔翻阅大姐夫的文学作品。她说,读他的作品,能真切地感受到高邮是座美丽的水乡之城。

施青在文游台汪曾祺文学馆内,仔细端详她大姐与大姐夫的照片,并让记者在汪曾祺塑像前为她留影。她说,对高邮,总有那么一份牵挂与思念。能在有生之年到高邮一游,深感欣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