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王吉民:从台前到幕后

2010-04-26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4月17日晚,“祝福高邮”第六届中国双黄鸭蛋节大型文艺晚会在世纪城广场完美落幕。4月22日,晚会的艺术总监、市文化馆馆长王吉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演艺方面崭露头角

王吉民1954年生于泰州,14岁随父母下放来到高邮,从此便与高邮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到三垛中学上学不久,王吉民便参加了学校的文娱队。凭着自身的天赋和强烈的表现欲,王吉民在样板戏《沙家浜》的表演中显露出舞蹈才能。不久,他便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崭露头角。

王吉民的人生道路发生根本性转折是在1971年,这一年,扬州地区文工团招收演员,他一下子被选中。到文工团工作后,王吉民刻苦训练,前后主演了《小二黑结婚》、《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并且频频获奖。为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王吉民还先后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跳舞表演,到山东艺术学院学习舞蹈编导。

1981年,一直活跃在各个舞台上的王吉民成了高邮文化馆的正式人员。“虽然当时有许多知名的艺术团想聘用我,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回高邮,并转到幕后。”王吉民笑道。

幕后的故事

从1991年撤县建市到连续六届双黄鸭蛋节、五届邮文化节的一次次精彩的晚会令人难忘。关注高邮文化现象的专家们认为,“高邮的晚会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上水平,一次比一次成功,这是文化高邮现象的体现”。而知情人都说,这离不开“幕后英雄”王吉民的努力。

王吉民常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看你怎么去做。

1991年,接到市委市政府举办撤县建市专题文艺晚会的通知时,离晚会只有一个月不到,王吉民被组织上委任全面负责晚会。

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排练只能在露天体育场进行。在紧张排练的二十多天里,王吉民天天和演员们头顶烈日,废寝忘食。他不光要负责统筹协调、艺术指导,还主动承担了一些主要节目表演。二十多天下来,一台承载着全市文艺工作者辛勤汗水的文艺晚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他自己却整整瘦了一圈。“从那时起每次大活动后,都是这样!”王吉民说道。

2006年底,王吉民的父亲病危期间,王吉民正忙于筹办第四届邮文化节相关活动,没时间照顾父亲,只有身体也不好的老母亲在身边照顾。知情的市领导都悄悄地瞒着他到医院看望老人家,并嘱咐医院一定要好好医治老人家。后来,王吉民每次提起这件事,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在文化馆,工作人员都说王吉民既是馆长,又是导演、演员,还是工人。他做事不分大小,不论难易,能插上手帮上忙的都尽力去做。

“王馆长平时对我们要求都特别严格,特别是演出前的排练,他都会一个个过堂,不行都要重来。”青年演员薛晨告诉记者,每次演出,王馆长都会提前到场,“有一次我只迟到一点点,他就不留情面地批评我。” 

王吉民用激情创造了业绩。担任文化馆馆长以来,由他策划、组织的“周末大舞台”、“送文化下乡”、“珠湖之波”等活动,不但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带动了群众文化的普及。

如果凭王吉民现有的能力,干什么都比干群文工作好;以王吉民现在的名气,走出高邮,其事业和经济效益肯定要比在高邮好得多,但王吉民说:“我能取得一些成绩完全是高邮这块肥沃土壤造就了我,我在这里工作的成就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能为高邮的文化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感到很欣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