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7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访健谈人瑞童绍华
日前,童永宏、童永瑛、童永丽3名古稀之人,为父亲童绍华百岁华诞贺寿。
2004年,童绍华在由中国老年体协、中国老龄委和全国妇联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健康老人”的评选中,以94岁高龄获得“第六届全国健康老人”证书、奖盘。
当年,记者随同市体育局长戚维斌、时任妇联主席的胡朝霞登门祝贺。那时,大家都被童绍华开朗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感染,一致坚信,童老定能“百岁挂帅”。转眼间,6年过去了,童老百岁啦!
在童老百岁华诞的寿宴上,童永宏他们在大厅内悬挂的贺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全国健康老人童绍华百岁寿辰
时逢盛世百岁临门 三垛童氏四寿重光
人们尤对“三垛童氏四寿重光”颇为关注。记者曾于一年前从市民政局老龄委得知,我市90岁以上老人有1586人,除高邮城区外,三垛镇独占魁首:287人。三垛镇总人口5.8万人,卸甲镇5.6万人,临泽镇6.1万人,而卸甲镇90岁以上的老人是97人,临泽镇只有67人。由此可见,三垛镇当是我市的“长寿之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每10万人口中 有6名百岁老人,被称为“长寿之乡”。)
据童绍华的大儿子、今年75岁的高邮师范退休教师童永宏说,解放前他们童家在三垛就有过“四寿堂”的匾额。这足以说明,在三垛这一地域及童氏家族中,具有长寿基因。而童绍华的弟弟于两年前以96岁高龄辞世。
童绍华是记者这些年来采访的百岁老人中,惟一可以交谈的人瑞。他还记得6年前记者采访他的事情,还记得曾赠送《高邮信息》给他阅读,并为现在看不到《高邮信息》而惋惜。
童绍华一生酷爱浏览报刊杂志,只是近期才用放大镜看些《扬子晚报》等报纸的标题,平时则喜欢听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扬州评话和京剧。说到京剧,童绍华来了精气神。
童绍华说他这辈子看的京剧名角“多得吓人呢”。他与人交谈时的语气神态仍然是那么的幽默诙谐夸张。
记者尽己所能,说出京剧名角四大花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分别演出的《春闺梦》、《凤还巢》、《三娘教子》、《锁麟囊》、《红娘》、《梁红玉》,老人点头:“看过。”麒派周信芳、马派马连良、谭派谭富英以及著名老生余叔岩、著名老旦李多奎、名丑萧长华、花脸裘盛戎等等名角名剧他都看过,而且收藏了许多剧目演出节目单,有些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还有两份上世纪30年代分别介绍京剧名角和剧目的《大戏考》在童永宏处收藏。
以上这些名角名戏,都是童绍华早年在大上海过的戏瘾饱的眼福和耳福。那么,童绍华又是如何有此福分的呢?
1931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后,上海滩有位大人物为躲避战火蛰居三垛。此人见童绍华做事勤快干练,一天,他对童绍华说:“这两天较忙,有两封家书请你这位小老弟代为动笔。”时隔不久,童绍华便被推介到位于上海二马路(今河南路)的证券交易所工作。
童绍华说,他事后才晓得,代为动笔写两封家书是虚,为探究他的肚中墨水是实。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童绍华是大开眼界,素来活泼好动的他学溜冰、学游泳,穿长衫,烫卷发。童永宏在一旁插话道:“还喜欢阅读科普类的书籍和学习英语。”
童绍华告诉记者,那时他虽是证券交易所里的小职员,但从公司里的经纪人(相当于总经理)到下层人物,一律互称“先生”。虽然彼此互称“先生”,但凭童绍华的薪水,不吃不喝也看不起这些大腕名角的演出。
鲁迅先生在他自己最为欣赏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咸亨酒店里12岁的小伙计“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同样,童绍华的荐头的情面也大,但他比那小伙计机灵活络,因此深得证券交易所上司的器重。
童绍华陪上司看戏,戏票都是他去剧场购买,每场戏的座位都是听选前6排。老人家还介绍说,那年代剧场的戏票由“按目”承包,“按目”很吃香,平时对他们要打点打点。但是,戏票卖不出去,则由“按目”自己赔钱。记者向童老请教“按目”怎么讲,两个字怎么写。他说,这倒没有考究过。现在记者以音画字,当请方家赐教指正。
童老百岁寿宴那天,市老年大学京剧班、市戏曲联友社联袂为他举行“京剧演唱会”。他们向记者介绍说,童老会唱的戏很多,早在六七十年前,他就粉墨登场演出《空城计》中“城楼·饮酒抚琴”折子戏。
童绍华6年前获得“全国健康老人”的荣誉后,仍坚持锻炼身体,还在家中架梯子摘枇杷。现在照料他日常生活的大女婿嵇书奎说,老岳父一生事必躬亲,心灵手巧,闲不住。也正由于他闲不住,近两年来,他跌了三个跟头。
说到跌跟头,童绍华在记者面前竖起了3只手指:“三个跟头跌的花色不同样。”如今,已坐轮椅上的他,说起自己跌跟头,也是这么轻巧。百岁的老人,真是老顽童。他还说,腿不能动不要紧,还可以坐在轮椅上练太极拳的“均手”。说着,他就练了起来,还边做边说:“你看,手动,眼动,头动,脖子动,全身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这是童老长寿秘诀之一。
童绍华还以“检讨”的心态说道,以前一直认为自己十分健康,要买什么医疗保险,现在想开了,要善待自己。他告诉记者,他的伙食明显有所改善,比以前考究多了。他的一番话说得在一旁的童永宏他们几个子女哈哈一笑,他们说,人要早点想开,现在想开也吃不了多少了。
童绍华现在的一日三餐是:早餐买一份街头上的鸡蛋煎饼,中餐吃得较少,晚餐一碗面,一只煮鸡蛋。每日一杯牛奶,从不吃零食。每晚九点至十点睡觉。由于习武练拳一辈子,次日凌晨五六点钟起床。
熟悉童绍华的街坊邻居和老同事都说,从来没见他生过病,他待人和蔼可亲。童绍华的子女还告诉记者,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成功从安徽掩护过两名新四军女大学生到上海就医。
人生百年,必定有传奇。只是,这些传奇亟待后人挖掘整理。读者如有兴趣还可点击“今日高邮”特别报道——《童绍华:全国健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