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1 00:00:00 作者:吕立中 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记横泾镇水产村党支部书记陆加余
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气概,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立志用智慧和爱心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追求和谐发展的美好春光。在横泾镇水产村村民中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他就是横泾镇水产村党支部书记陆加余。
年已半百的陆加余,身材敦实,热情豪放。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一个基层村官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公心办事求大成、捧着爱心为民生”的真情豪迈和“孜孜不倦求民富、殷殷服务解民困”的执著追求。
为民求富
拥有8000余亩水产养殖面积的水产村是由几个自然村庄组成的大村。多年来,村民们以养育鱼种、成鱼为主,效益不错。 2009年,水产村390多户人家2500多人口,以人均收入9300元步入“小康村”。说起这些成绩,村民直夸村支部书记陆加余功不可没,都说得益于他组织成立的“特种水产合作社”和“芦苇荡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水产村有得天独厚的水面资源,如何运用高新科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水”养殖的经济优势,陆加余认为养殖鳜鱼是一个很好的致富项目。因为村里有很好的成功典范 :村民凌新华19亩鳜鱼赚了27万元,陈金松20亩鳜鱼赚了21万元,林富山23亩鳜鱼赚了34万元。鳜鱼养殖收入高,但也存在市场风险,村里也有不少的教训。如果能在本地有鱼种供应、科技辅导、产销服务,能防御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 陆加余为让更多村民走养殖鳜鱼致富路寻觅着。
去年秋后,鳜鱼起捕时节,陆加余从一个鱼贩子口中得知,常州市百兴小湖水产批发市场董事长董同瑚,是个善谋“特水”的大老板,曾多方觅窝“下蛋”未果。于是陆加余找到了董老板。在苏南已经寻找多处均因拿不出养殖面积而落空的董老板,十分急迫地想投巨资打造1500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陆加余表示可以满足供地需要,两人一拍即合。很快,董同瑚来到水产村调研,一望无边的养殖资源让他非常开心,打算以每亩850元的租金,建造一个1500亩的特水养殖示范基地。
董同瑚的公司拥有博士生导师、教授专家组等科技资源。基地一旦建成,这儿的鳜鱼供苗、技术辅导、成鱼收购、产供销一条龙链式服务即可形成,养殖户们不仅可以抵御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而且可以免去长途发车求鱼苗、长途营销成鱼的负担。为了让特水养殖基地项目尽快启动,陆加余每日奔波,一个月内办妥了农户首批500亩土地流转手续。镇政府也派员协同陆加余办理注册事宜。最终,投资1500万元的“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水产村。
陆加余筑巢引凤,与董同瑚的成功握手,促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运作,产品直达市场,效益直奔“双赢”。此外,投资方还将上马特种水产仓储、冷冻、物流等项目,力争把水产村打造成“江苏特种水产养殖第一村”、“江苏特种水产鱼种第一村”。
为民办事
在孜孜不倦求民富的同时,陆加余还殷殷服务解民困。
水产养殖,投入很大,鱼苗、饲料等需要贷款,陆加余一边同信用社做工作,一边同养殖户搭桥“联保”,同时宣传信贷诚信。水产村每年约有100多户农民办理养殖贷款300多万元,都做到了预约贷款,准时归还,年终结零,无一“呆”账,水产村成了信用社的“信用村”。
供电是水产养殖的大事,为了加速鱼塘供电,陆加余多次跑供电部门,通力协作,目前,全村已有6台变压器运行,高、低压电线1.8万米。最近村里又新增“14号变”,使全村8000亩养殖面积覆盖率达80%以上。
水产村是由5个自然村庄组成的,交通不便,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村民投资一点”,近年已建成6公里长的水泥路,这是国家实施的“乡村公路工程”。这里建造的5座农桥,造价达80多万元,这是国家对经济薄弱村的无偿支持,也有陆加余跑“桥”的艰辛。5道桥中有3道是省财政厅接到陆加余牵头的申请报告后,通过程序逐级上报获审批立项建成的。
为民解忧
2006年12月21日深夜,陆加余接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庄上经营鱼种的经纪人刘红章夫妇,送鱼种时在江都出了车祸当场死亡,副驾驶也未能幸免,撇下双方父母4个老人,13岁的儿子成了孤儿。他星夜兼程,赶赴现场。经过几个日日夜夜的周旋,陆加余终于得到刘家撞车系对方“非正常停车”的责任确认,为刘家争取到52万元保险理赔,刘红章夫妇的儿子也由镇关工委给予安排。
村里有一个已有妻室和孩子的“混儿”抛家出走,陆加余在关照这一家的同时,报请镇关工委救助孩子读书,使之完成学业外出打工。现在这孩子已成了收入不菲的企业老板,得知家乡造路,他还积极捐资。
5年前,本村被某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凌芳患了血液病,需要巨额医疗费,家庭难以支撑。陆加余领着凌家人,挨户登门,帮助跑了两万多元,村里人深为感动,凌芳的父母更是激动不已。后来,市慈善单位、镇关工委也纷纷行动,给予救助。如今,凌芳的病情已得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