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5 00:00:00 作者: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34岁的杨月华是卸甲镇卸甲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自1997年与丈夫蔡厚清结婚后,她就一直照顾着患病的婆婆,直到婆婆去世。婆婆去世后,公公蔡时桃又突发脑溢血,虽及时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中度中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月华又一次接过照顾中风公公的重任,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她时刻将“孝”字刻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朴实与无华。
杨月华从小生长在高邮城区,1995年,一次在与朋友的聚会中,她与卸甲镇卸甲村的村民蔡厚清相识并相恋。蔡厚清家在农村,因自己的母亲长期患病,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尽管如此,1997年,当时刚20出头的杨月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蔡厚清。结婚后,她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
1998年年初,刚怀孕3个月的杨月华应好好休息、养养身子,但婆婆孙冬英因病开刀住院后,杨月华不顾自己怀孕在身,照顾病中的婆婆。当年年底,女儿出生后还没有满月,婆婆又因腿部骨刺疼痛难忍,不得不又一次住进医院进行手术。孩子刚刚满月,杨月华就一边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一边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在她的照顾下,婆婆的身体有所好转。
2004年,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早期教育,杨月华与丈夫商量后,在自己娘家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让女儿进城上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6年、2007年对于杨月华一家来说是个多灾多难的两年,2006年,杨月华的婆婆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2007年,她的大姑子和小姑子又患重病相继离开人世,两年不到的时间,先后失去老伴和两个女儿的蔡时桃悲痛不已,承受不了打击的他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在住院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杨月华和丈夫轮流照顾,喂药、喂水、喂饭,梳头、洗脸、洗脚,端倒便盆、擦洗身子……六十多个日日夜夜,杨月华都守候在公公的身边照顾着。
中风后的蔡时桃留下了后遗症,半身瘫痪,说话口吃,手脚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等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出院时,杨月华的二姑子想把父亲接到自己的家中照顾,却被杨月华婉言谢绝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公公,杨月华毅然决定把公公接到自己的身边,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自己和女儿,因此照顾公公的重任全部压到了杨月华一个人的身上。每天一大早起床后,杨月华第一件事就是帮公公擦拭身体、穿衣、吃饭、喂药,天气好时,她便将公公背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天气不好时,忙完家务活后的她就坐在床头与公公说说话、聊聊天。为了让公公身体保持干净卫生,冬天,每个星期,杨月华都请自己的父亲带着公公去澡堂洗一次澡;夏天,她每天都在家帮公公洗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一句怨言。
蔡时桃的手脚指甲都是灰指甲,又硬又臭,杨月华每月都要帮他修剪一次,每次修剪前,杨月华都将公公的手或脚浸泡半个多小时,待指甲变软后再用指甲剪慢慢地修剪。
中风后的蔡时桃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杨月华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能和公公谈得来的老年人与公公谈心,让女儿每天放学后讲笑话给爷爷听,逗爷爷开心。生活中,杨月华和公公从没发生过争执,一年四季,杨月华都让公公吃得开心、穿得干净整洁。公公常对邻里说:“有这么好的儿媳也是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我这个儿媳就是我的亲女儿啊!”
百善孝为先。杨月华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的“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