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4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核心提示】转型创新,高邮工业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市委书记丁一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会议号召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经济创新发展,为构筑高邮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强势推进争先进位、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现对丁一书记报告作解读,以便全市上下深刻领会会议精神。
高邮工业转型创新时不我待
【原声】我市工业站上了一个新平台,同时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面对新的世界产业格局、宏观经济环境、科学发展任务和区域竞争压力,要实现新的超越,赢得新一轮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创新之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背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阵痛和对环境气候问题的反思,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的整合和嬗变。
【解读】在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下,我市工业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固守一隅,不随产业环境的变化加快工业经济的战略转型,我们就可能会被无情地
“边缘化”和“低端锁定”;只有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研发、新产业培育、新市场开拓中抢占制高点,才能重塑产业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
【关键词】工业化中后期
【背景】高邮即将迎来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的过渡,但要真正实现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穿过“阶段界面”,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
【解读】当前,我市工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四缺”——缺领军型人才,缺龙头型项目,缺航母型企业,缺规模型企业。在结构上,高新产业占比依然不高,重点产业主要产品大多处于技术链、价值链低端;在规模上,新兴产业总量占比很小,营业收入过50亿的工业企业还是空白;在创新能力上,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尚在起步;在要素支撑上,高端人才极度匮乏,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仍比较突出。我们只有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发展,努力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才能最终突破“界面障碍”,真正实现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迈进。
【关键词】区域经济竞争
【背景】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国内区域竞争已进入一个比创新力、比核心力、比可持续发展力的新阶段。
【解读】我们只有抓住“后危机”时代产业“重新洗牌”的机遇,通过转型创新加快与发达地区接转,加快向技术链、价值链的高端进发,才有可能变“跟随”发展为同步发展,变后发优势为创新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赶超。因此,推进工业转型创新不仅关乎长远,也是当前工业经济的现实增长点,它所形成的新增量、高效益必将推动工业经济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
“五大路径”绘就转型创新路线图
【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市工业转型创新主要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3%以上。
路径一:产业结构向高新型转变
以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向高新型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材料新医药产业、生物质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机电设备产业、电线电缆产业、照明灯具产业等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三是加快推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路径二:骨干企业向规模型转变
把“培强育壮”放在工业转型创新的突出位置,加快实现骨干企业规模化。着力招引大项目,牢固确立“实施一个大项目,培育一个大企业,形成一个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项目引进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十亿元、百亿元企业群体,同时加快落实一批新增产能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着力推进我市机电制造、太阳能光伏、电线电缆、照明灯具等产业涵盖重点企业的战略重组,同时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着力争创大品牌,争取更多的产品成为省级、国家级品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着力培育大企业家,全力构筑“高邮企业家高地”。
路径三:产业质态向效益型转变
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税收贡献,培植税源经济,做到绩效优先、实惠发展,引导产业质态向效益型转变。一是向税源型经济要效益,千方百计引导扶持大型骨干企业降本增效,大力发展传统高附加值产业,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千企升级”工程;二是向属地征管要效益,切实强化“本地生产、异地开票”企业的稽查征管工作,同时努力做好与企业总部的协调衔接,争取这些企业成为“高邮户口”;三是向选商选资要效益,鼓励引导各乡镇、园区及有关部门围绕地方税收增长,开展“实惠型”、“税源型”招商,大力引进高附加值项目和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路径四:增长动力向创新型转变
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转型发展的引领战略,架高平台,做优主体,招揽人才,大力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园区建设,重点把市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把开发区建成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工程基地,进一步加大平台打造力度,全面构建公共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交易、创业风险投资和创新人才交流等四大平台;全面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努力开辟“智力——孵化——产业化”新路径;切实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更多企业争创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努力为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加快集聚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构筑有特色的“产业人才链”,大力实施“绿扬金凤”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千人计划”和“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同时有计划地培养本土型专业技术人才。
路径五:制造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通过健全激励、约束、倒逼机制,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加快实现制造模式低碳化。深入推进结构节能,着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生产服务业,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大力扶持技术节能,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开发,优先扶持一批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全面深化管理节能,着力健全目标管理、政策激励、能源审计、企业节能管理、落后产能退出、执法监察、责任追究、教育培训、社会化服务、统计信息管理等10大机制,使节能工作制度化、经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