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江淮方言与海派清口

2010-09-25 00:00:00    作者:卞权    来源:今日高邮

——兼赏朱延庆《江淮方言趣谈》

客居异乡,乡亲遇乡亲,方言乡音最好听。多少父老乡亲少小离家白头归,一辈子改不了的是乡音,足见方言的积淀性与稳定性,确为地方文化传承不误的载体。

近读乡贤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兼扬州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朱延庆先生《江淮方言趣谈》两本书,继又拜读当红笑星周立波的《诙词典》一书,从比较语言学角度观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一炮打响上海滩,靠的是上海方言。200多年前的上海,只是长江口的荒僻渔村,1914年才置县,属苏松太道,那时上海人是乡下人,松江人才是城里人。上海方言若要认宗归祖,又何方寻根呢?读了延庆先生的两本书似有所悟,不才未敢断言:上海方言的老祖或许就是江淮方言吧?这是缘于朱延庆和周立波二位在书中收集的大量相同的方言语汇、句例所资证的。比如江淮方言许多词语和上海方言语汇相同如:打发、活抽牵、搭浆、拢、开洋荤、人来疯、痴头怪脑、作怪、笔头子、扎实、板扎、半吊子、促狭鬼、滑头滑脑、纰漏、洋盘、败家子、噱头噱脑、浇头、吃瘪、开方子、脚碰脚、打秋风、搭架子、掼纱帽、识相、打回票、狗皮倒灶、敲竹杠、狠三狠四、收骨头、作兴……,在语义、用法、褒贬、隐义、语境对象、语法功能等方面基本相同。如“打发”词例在施动对象上,是指长辈赠钱赠物给小辈,不可颠倒为孙子打发奶奶,几乎完全相同。

去年以来,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笑爆沪滨、红遍江南,成为人们茶余酒后、街谈巷议的一大文艺新闻。据传歌星毛阿敏一边濯足,一边观看周立波光盘节目,笑得前仰后合,打翻了一盆洗脚水……

笔者认为海派清口的艺术魅力盖源于两方面:其一,充分发挥了上海方言中俗语、土语、隐语、社会流行语等合成的特殊感染力;其二,综合了独角戏、单口相声、评书、滑稽戏、评弹开篇、演讲、主持人等综合艺术的感染力,使得上海观众忍俊不禁、满场大笑。这两方面掺和了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门话语与时弊针砭,言以载道,其社会效益与剧场效果也就非同一般了!

这里需要辨析的所谓上海观众,笔者以为主要是江、浙、沪的方言受众:众所周知“上海人”这一词语涵盖对象,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江苏、浙江人及其子孙,真正土生土长的“阿拉”上海人,实在是少数人。尽管江浙方言地处古代吴越之地。若从方言的宏观地域划分言之,就十分清晰:在中国八大方言区中,相对应的是北方语区和吴语区,江苏主属北方语区,浙江主属是吴语区。吴语区又分为北吴语,以苏州话为主;南吴语,以杭州话为主。但苏南的苏、锡、常,却属吴语区中的“北吴语”。上海地处江、浙交汇之地,也即吴语和北方语的复合区域。然而上海话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分为“历时”上海话和“现时”上海话。历时上海话的近代源流分为三个时期:明代上海话,以嘉兴话为主流;清代上海话,以苏州话为主流;民国上海话,以宁波话为主流。三流汇合成上海的吴语语音基础。现时的上海话,系从1852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等五个沿海通商口岸,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上海成为最大商埠港口开始的。江浙两省工商界人士云集上海开店办厂,大量劳工涌向上海,到了民国18年苏北、皖东等江淮流域发大水,大批灾民到上海逃难谋生,形成北方语和吴语的合流,可以说上海话是南北吴语和北方语的复合。《辞海》注释:江淮“泛指长江下游与淮河流域之间的地区,遍及江、浙、沪、皖等省市区域”,即主要为华东大区。故而,江淮方言是方言综合的结果。与其对应的是江汉方言,即长江中游、汉水流汇诸省市区域,即主要为中南大区。事实亦如此,笔者于抗战胜利后到了上海滩,读的是上海江淮第二小学,看的是筱文艳主演的江淮戏,那时走在扬浦、闸北、虹口、沪西一带马路边的商业街上,收音机播放的全是江淮戏,并非是今天雅称的所谓“淮剧”。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若在江淮方言区演出,可与上海剧场一样获得满堂彩,当是无疑的。如果到了中南、西北、华北、东北方言区演出,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曲艺界的南北大师皆深谙“逗人笑比惹人哭更难”的艺术奥妙,大凡演出中出彩的、引人发噱的、笑痛肚皮的……其魅力脱不了方言干系。也就是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恐怕难以走出江淮方言区。

立波小阿弟渴望走出上海,愿望是好的。即便改说普通话,仍要打折扣,唯因艺术载体的上海方言,和许多区域方言一样,说得写不得,写得认不得。唯其如此,朱延庆先生的两本江淮方言书,就必然富有普及、传世价值。延庆先生出生于语言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故乡高邮,他继承了王氏父子倾心中国“小学”(语言文学启蒙教育学)的执著精神,用了五六年时间,写成这两本江淮方言普及读物,尤为可嘉可贺,盖因耐得坐冷板凳的寂寞。做这项工作的人,当下太少了。

因为很多方言词语不容易见诸文学书面语,尤其是具有浓郁方言色彩的俗语、隐语、流行语、歇后语等,一旦翻译成普通话语汇,马上失去独有的风味,不仅色彩全褪,而且会产生歧义与误解。例如“打桩模子”,在普通话中就找不到可替代的同义词。首先“模子”一词就难翻,周立波自己也无奈地说:“模子,这个不好翻译。像我这样的,就叫模子!”若将“打桩模子”翻成:专指站在路边做小生意、投机倒把的无业人员,那就完全变味,且欠准确。即如中国京剧《贵妃醉酒》,到了法国把剧名翻成《皇帝宠爱的小老婆喝醉了酒》,冗长俗气,完全走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栋天对周立波的规劝:劝他的海派清口,在地域上不要走得太远,是言之有理的。道理很简单: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根底。任何一种艺术脱离了根底,岂非成了无源之水,缘木求鱼?“语言的界阶就是一个人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在社会文化传播交流中,各地方言历来被委以传承的重任,切勿小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