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9 00:00:00 作者: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人都知道,临泽多出画家。房林当是众多临泽画家中的一名翘楚人物,而且,还是位颇有“来头”的人物。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原副馆长马鸿增曾撰文称房林是清代乾隆年间享誉画坛的房瀛之后人。
“扬州八怪”就崛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兴化人郑板桥和李复堂是其中“二怪”。而当年高邮画坛则有“二妙”并峙,一为王潜,号东皋子;二为房瀛,字灵峤,晚号六如子。他们二人长于写意,时常合作山水、花卉,并且与郑板桥和李复堂多有交往。马鸿增曾说,他见过“二妙”的作品,其笔法精逸,名不虚传。
房瀛的后人房林,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高级研修班。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创作室画家,北京中国水墨机构副主席、北京中国水墨研究院副院长,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然而素来做人行为都很低调的房林,从不拿祖上的荣光装门楣,更不拿众多的头衔哗众取宠,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走出院校的房林,凭借着自我奋斗精神而努力,6年后,他就有作品在江苏省首届青年艺术节中获得二等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房林调至高邮文化馆工作。那时高邮城区不大,记者时常见到他。而在一年四季和三年五年中见到的房林,几乎都是一个模样,那就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左手扶龙头,右手搭住右肩处背着一块画板的背带,慢条斯理地骑行在高邮的大街小巷。
90年代见到的房林,常常是斜背一只大挎包,包里总是装着厚厚一叠活页画纸。记者在他的画室里,见到铺开的这些活页画纸,有山有水有树有小房子老屋子……房林如数家珍地说:这是在大别山的写生画,这是安徽皖南风光,这是江西,这是福建……他还饶有兴致地说,他曾与亦师亦友的龚定煜在一“世外桃源”连续写生10多天,每天生活消费不足二元。要不是定煜要回来上课,两人很可能就要定居那里了。
过些时日,再去房林的画家,活页画纸上的写生作品,有的已成了挂在或贴在墙上是宣纸的山水画作品了。
一次,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版画协会会员朱瑞庭见到记者,他说:“你老乡房林的山水画当刮目相看!”记者虽喜好“混迹”于高邮的书画圈子,但终是个门外汉。然而却从诸多美术杂志刊发的对房林山水画的评论赏析文章中,还是读出了其中的一些味道。
古人云:“山水以烟云为神彩”,“得烟云而秀媚”。马鸿增在评论房林的山水画时说:“房林很重视云烟的处理,而且相当出色。”他认为,观赏房林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绘写云气散布于山岭丘壑之间,或烟浮远岫,或碧璋烟岚,或山野云涌,或云静风清。
另外,马鸿增对房林在墨色的运用上,也颇为欣赏,他称道:“多以水墨为骨,略施浅赭淡青,显得素雅清澄,偶或于水墨之间上稍作艳妆,也能大方从容。”他还对房林尊重传统,但不固守传统中的某家某式,并结合自身素养探素融和之道的创作之路,予以高度评价:“房林有志于此,来日大有可为。”
记者还发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几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房林的山水画意在南派与北派之间寻找审美意趣。
由于我国南北地域的不同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南派秀气,北派粗犷;南派飘逸,北派厚重;南派纤秀,北派雄健的风格。而江淮平源水乡里的高邮,正处于我国南北地域的中间过渡地带,房林在由此相生相长的土地上,取南派的韵致、飘逸和笔墨情趣,取北派的气势、厚度和结构张力,力求兼容南派的文气与北派的大气。
近年来,房林的山水画或入选“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展览和江苏省第三届山水画展,或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或应邀赴郑州举办个展,或参加“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和在北京图书馆举办的“全国山水画作品邀请展”及上海朵云轩画廊举办的“六人中国画作品联展”。不想出风头的房林,如今名气渐大,风头强盛。
今年国庆黄金周长假将至,为此,房林将在集雅斋为家乡父老呈现他多年来创作的山水画。在家乡举办个展,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吗?房林说,他洗耳恭听各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