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9 00:00:00 作者: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高邮市在实施孤残儿童“涉外收养”项目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与外国家长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江苏、介绍高邮,在无意识之间开展了公共外交,取得很好的实效。这是促进跨国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说明任何与跨国交流有关的事情都可能是公共外交事业的推广点,有利于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我们国家实施孤残儿童“涉外收养”项目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高邮儿童福利院被国外家庭收养的小孩有六百多个(主要是来自临县、临省的弃婴),其中被美国家庭收养的有三百多个。涉外收养不仅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圆了许多家庭的梦,还成为一个窗口,便利中国和国外民间的交流和交往。多年来,无论我是任副市长(当时分管民政工作,包括涉外收养),还是后来任市委副书记,以至到现在任政协主席期间,都一直关注涉外收养工作,还在工作之余与30个国外收养家庭通过电子邮件建立了日常联系。跨国交流不仅加深了我与国外收养家庭对彼此的认识和感情,还使我扩大了眼界,享受了乐趣,获益良多。
源自一张贺卡的跨国友谊
我与国外收养家庭的广泛交往是从发圣诞贺卡开始的。国外收养家庭因为收养的孩子来自高邮,认为他们的孩子是高邮的“女儿”,对高邮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为了保持高邮与国外“女儿”的联系,体现家乡对被收养到国外孩子的关爱,2005年11月,我与民政局商量,给每一个国外收养家庭寄一张圣诞贺卡。我的出发点是,要让这些孩子们知道,尽管他们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遗弃了他们,但家乡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并为他们祝福。贺卡发出不久,我们就陆续收到回信。有一对父母在给我的来信中说:
“接到这个特别的礼物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将贺卡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安全柜)保存起来了。这是我们家庭的一个财富。我们将一定让我们的女儿知道,她家乡人民绝不会忘记她,一直在为她祝福。我们知道这将带给她极大的安慰和幸福,感谢来自她祖国和家乡的爱!”
真想象不到,一张小小的圣诞贺卡居然被他们这样看重。这张贺卡也在不经意之间打开了一扇更广阔交流的门,从那以后,我就与这些外国收养家庭建立了正常的电子邮件联系。
在联系过程中,大部分国外收养家庭表达了想要更多了解孩子家乡的愿望,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这些外国父母纷纷写来邮件,向我提出各种问题,试图解决孩子们对个人身世的疑惑和寻根的渴望。除此以外,有些外国家庭还带孩子到高邮“寻根”,到高邮儿童福利院进行“回访”(每年高邮儿童福利院都要接待十几个收养家庭),帮助孩子们认识祖籍国。这一切是我与国外收养家庭联系的基础。
在邮件往来中,我认真回答这些收养家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许多家庭来高邮回访,事前都会与我通过Email联系,他们到高邮我都出面接待。我向他们介绍高邮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赠送高邮旅游风光英文光盘给他们,并陪他们到一些景点游览。有的家庭向我提出参观高邮幼儿园,我也帮助安排,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我的想法是尽力让这些养父母对高邮有更多的了解,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以家乡爱的浸润。
我的接待和介绍往往使得他们回访的行程更顺畅,对高邮的了解更深刻,也更感受到孩子家乡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回国后,这些家庭都要把他们的高邮之行记录在他们的博客上,并给我发来感谢信。比如美国收养家庭詹尼弗在给我的信中说:
“倪先生,非常感谢你在我们访问高邮期间的热情接待。我们游览的高邮古城、大运河、盂城驿真的非常好。这是一次特别的访问,我们访问了高邮儿童福利院——我女儿在她被收养前生活过的地方。这次旅行对我们女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她更多地了解她人生的故事。当我们回到美国的时候,她对我们说,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出生地。她非常骄傲她是中国人,说要努力学习普通话。”
2009年7月,美国收养高邮小孩的家庭在西雅图举办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事前,他们邀请我和儿童福利院的负责人参加,因报批手续问题我们未能成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在他们聚会期间,我在办公室与他们进行了一次视频对话,向聚会的25个家庭送上慰问和祝福,并当场回答了收养家庭父母特别是孩子们的许多问题。聚会现场的热烈气氛给我们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在扩展,情在延伸
通过跨国收养而建立的联系和交流使外国收养家庭对孩子的祖国和故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也进一步扩大到其他相关的领域。早在1998年,收养中国子女的美国家庭就组成了“半边天基金会”,其目的是以实际行动回报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可爱的中国孩子托付给他们的恩情,致力于帮助中国福利院儿童健康成长。2005年半边天基金会在高邮投入近百万元实施了3个项目。在这期间,收养高邮孩子的家庭组织了“义工团”来高邮儿童福利院做了为期7天的义工。在此期间,我参与了接待并介入和推进3个项目的实施。
让我切身感受到这些收养家庭对高邮的关注与关心的是2007年6月高邮天山和菱塘两个乡镇发生特大龙卷风的时候(那次灾害造成7人死亡,53人受伤,有上千户房屋倒塌受损,大量电力通讯设施遭到破坏)。灾情发生后的第3天,我就收到美国、加拿大4个收养家庭的来信,询问高邮龙卷风的灾情。在加拿大的高冬冬的父母在信中说:“我们刚刚听说高邮地区发生了龙卷风,造成很大破坏,我们收养家庭都很关心这件事。请将高邮儿童福利院的近况告诉我们。希望那里没有发生灾害,所有的孩子和员工都安然无恙”。同年7、8月份,高邮湖行洪期间,美国查尔斯等家庭几次给我来信,了解洪水情况。他们说,我们一直收看中国的天气预报,祈祷洪水不伤害高邮市。
国外收养家庭与高邮的交流还为世界了解高邮、提高高邮的国际知名度打开了一扇窗户。美国的收养家庭查尔斯夫妇在收养过程中跟我结下了深厚友谊。查尔斯三次来高邮,我陪同他游览了高邮所有景点,参观了一部分重点企业,可以说让他对高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回国后,查尔斯建立了一个英文高邮网站,从各个方面介绍高邮的情况。网页有高邮地图、高邮城市、高邮历史、照片、高邮儿童福利院、弃婴地址等八个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几百张照片、5万多文字。查尔斯说:“我的希望是那些从中国、从高邮收养小孩的家庭能够利用网站提供的信息,更好地了解他们孩子出生地的文化,我也希望这个网站能把它的读者带到高邮,并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高邮。”这个网站中途经过几次改版,每一次改版,查尔斯都会跟我进行很多讨论和切磋,以求更加完善。作为一个美国人,查尔斯怀着对他女儿家乡的深厚情感,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观察高邮、介绍高邮,他的宣传介绍比我们中国人的宣传介绍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网站的点击率非常高。
另一个收养家庭——英国的格林汉姆夫妇,因收养孩子之缘还和高邮建立了经济纽带。格林汉姆(英国一个企业总裁)是高邮宏远公司产品销售的一个客户,太太是台湾人,因忙于学业和事业,错过了生育年龄,希望领养一个小孩。2003年9月,经过国家收养中心批准,他们在高邮儿童福利院收养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夫妇二人非常高兴,认为高邮给了他们一个“无价之宝”。这时我向格林汉姆建议,为了能让小孩今后“常回家看看”“把根留住”,最好在高邮投资引进一个项目,为此我还曾带领相关企业去英国与格林汉姆先生进行具体洽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格林汉姆先生联合墨西哥一家企业董事长西尼亚先生在高邮投资兴办高压电容器企业,总投资600万美元,2006年12月10日正式投产。虽然这个例子不具普遍性,但用长远的眼光看,高邮有几百个“亲戚”在国外,这几百个小孩及其家庭不仅是高邮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高邮的一个资源,更是一笔潜在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呵护和挖掘。
心感大爱,彰于笔端
在与国外收养家庭的联系和交流中,我在为他们爱心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一系列问题:这些国外家庭为什么要收养小孩?又为什么要到中国来收养小孩?他们收养小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他们是如何对待、抚养这些从中国收养的孩子的?直觉告诉我,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将是极好的研究题材,不仅能反映出一些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更能折射出跨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把所有与跨国收养有关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的想法。我将所思考的这些问题列成一个调查表,发给我的好朋友查尔斯,并且表达了写书的愿望。我在给他的信中说,高邮这十多年来被国外家庭收养的小孩有几百人,她们是高邮的“女儿”,我们很关心她们在国外的生活和成长情况。如果把这些孩子的情况写成书介绍给高邮人民,可以宣传这种跨越国界的爱,加深高邮与收养家庭的友谊。所以,我请你帮我选择一些家庭,互通Email,让我与他们建立联系,成为他们的朋友。谁知信发出去不久,国外收养家庭的来信就纷至沓来。加拿大的罗伯特在信中说:“我们很想有机会与高邮有一个联系,因为这样使我们的女儿有可能更多地知道她出生的地方。高邮想知道她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们很激动。我们非常爱我们的女儿,觉得高邮是她历史乃至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感谢你对我们女儿包括其他从高邮收养的孩子有这样的兴趣,请考虑与我们保持联系,我们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大量的来信,一时间让我还真有点应接不暇。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花了一年多时间,写成了《跨越国界的爱》一书。这本书以高邮儿童福利院参与跨国收养为切入点,以自己与国外收养家庭的联系为经线,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纬线,凸显主题,诠释大爱。该书出版后,我赠送了一部分给有联系的国外收养家庭,他们非常高兴,并且组织志愿者分章把该书翻译成英文,以便阅读分享。随后,美国欧伯林大学教授、美籍华人林志韫女士无意中看到这本书以后,赞许本书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研究价值,主动提出将本书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出版(林女士已用了半年时间将我的书译成英文,正商请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查尔斯还将这本书在他的网站上作了详细介绍。这下,与我通信联系的人更多了,他们称我是高邮与收养家庭的“友好使者”,我认为这是我目前所得到的最好头衔。
“爱”是人类的共同语言。爱借着涉外收养而跨越了国界,正是这种跨越国界的爱让我与国外收养家庭有了广泛交流,并加深了我与他们的友谊。不仅如此,这种交流还扩大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很多相关的其他领域。我不敢说自己为加深中国人民和外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做了什么,但是借着一个“友好使者”的纽带作用,能让这份大爱得到延伸、扩展,真觉得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