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00:00:00 作者: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数月前,文史爱好者项俊东对记者说,湖北有位语言和文字爱好者,对江淮方言很感兴趣,不日将来我市,与《江淮方言趣谈》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扬州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市文联顾问朱延庆先生交流。日前,记者与他在邮晤面。
余少平,50岁,湖北省武汉市人。他在“文革”结束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中,考取上海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后工作至1985年,实在按捺不住对文学和语言方面的爱好,辞去工作,潜心研究,如今已取得了许多成果。
余少平撰写的论文《由语言学论夏文明的起源》,参加由厦门大学主办的第38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诗经中的“赠”和“贻”——古汉语动词存在人称范畴的可能性》,参加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东亚语言比较国际研讨会;《反复问句——否定动词“没得”(“没有”)向否定副词转换的枢纽》,被由广州暨南大学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收入汇编已出版;《宗三考》,参加由四川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广音的基础方言》,参加由中央戏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被编入论文集并已出版;《祈使句的人称问题》,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句子功能”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名学理工科的大学生,为什么对语言文字会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并且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余少平说,他的父亲,对他在学习和兴趣爱好方面的影响很大。
余少平的父亲是名副其实的山里孩子,仅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后来凭着自学,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在湖北省政府里担任某位副省长的秘书。余少平自豪地说,他父亲是湖北省政府里大家公认的“秀才”。而且,他父亲兴趣爱好也很广泛,棋(中国象棋、围棋)琴书画、吹拉弹唱、跳舞等“玩”得十分潇洒自如。
余少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小就喜爱文学。可是,他的少年时代,正是“四人帮”肆虐的年代。舆论机器被他们操纵,他们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宣传,误导了年少的余少平。当时,余少平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界才有真理可信。于是“四人帮”倒台后,他在高考时便填报了理工科的志愿。进了高等学府的余少平,学有余力,他阅读了大量文科方面的书籍。据他介绍,尤其是读了我国语言学大师王力的一些著作后,对语言方面的兴趣更是与日俱增、与时俱进。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余少平,感觉用来研究语言的时间不多,一念之下决定,索性辞职。如今,50岁的余少平用在研究语言方面的时间正巧是他年龄的一半。
研究语言,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已经是相当的“冷门”,可余少平在语言方面的研究,似乎又是这个“冷门”中的“冷门”。或许正由于如此之“冷”,余少平就取得了一些人们难以企及的佳绩。
《宗三考》这篇论文,就是余少平在阅读明朝人的笔记,从仅有的50多个字里发现线索。他于是花费几年时间去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考察,终于把已无文字翔实记载,但还存在于民间对“宗三”的一种活态的信仰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原于世人。目前,全国仅有江西省上犹县的社溪镇还保留“宗三庙”。其他一些省份,虽然有地名称“宗三”,但已无实物实证可考。当地的史志和人们对为何要祭祀“宗三”既无记载也说不出所以然。余少平为至今仍延续祭祀“宗三”的人们打开了奥秘之门。这既是他触类旁通,更是在积累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取得的研究成果。
余少平此次高邮之行,是要为宣传扬州传统文化,打开另一扇奥秘之门。
两年前,余少平邮购到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古本小说集成,其中有《飞跎全传》。
《飞跎全传》由清朝中期兴化籍人士邹必显著(撰),以扬州土话编辑成书,名之曰《扬州话》,又称《飞跎子书》。也就是说,这本书用扬州方言讲述一个又跎又瘸的人的传奇一生。
全书5万多字,几乎都是用当年扬州的土话、俗语、谚语、隐语(术语、行话)、缩脚语(歇后语)、俚语写成。即使今天扬州地区的人士,估计阅读这本书也有些难度,就更不要说是扬州地区以外的人士来阅读它了。
然而,《飞跎全传》在我国古本小说中又有其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早在民国时期,学者刘半农先生对晚于《飞跎全传》而用上海(松江)方言写成的《何典》,就大为推崇,并且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誉。《何典》还漂洋过海,介绍给一衣带水的日本。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古本小说集成——《飞跎全传》就明确标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由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等学养深厚人士担任顾问。
《飞跎全传》共5万余字,目前,余少平为研究它,收集整理的文字卡片字数已达85万。列出需要解释的俚语方言等词语2000多条。余少平说,他从查阅的方方面面的资料中,已经解释了1500条左右,还有大约500条,实在难以找到答案。
多年来一直孤军奋战的余少平于是上网寻找盟友。他从“今日高邮”和“高邮文史爱好者之家”网站里,终于寻找到了知音。
朱延庆先生和我市的文史爱好者热情款待余少平。余少平说,他十分希望能在朱老师和高邮文史爱好者的帮助下,得到解开《飞跎全传》这本书中扬州俚语土话的金钥匙。
余少平还向大家透露了心愿,他想在2014年把注释完备的《飞跎全传》作为献给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礼物。余少平的心愿感动了大家。年已古稀的朱延庆对余少平说,他虽然赋闲在家,而活动仍然较为频繁。但是,不论怎样繁忙,为解《飞跎全传》的俚语土话之迷的忙是帮定了!
朱延庆先生的一番话,令余少平十分动容。他说,自有兴趣研究语言文字这门冷科目以来,遇到的冷言冷语冷面孔已记不清多少次了。而高邮人却如此热情、倾心帮助,真是不枉此行。
据了解,朱延庆先生正夜以继日地为此书批阅注释。我们也期待着余少平早日了结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