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1 00:00:00 作者:刘定猛 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12月中旬,在市委书记丁一主持召开的全市重点企业座谈会上,波司登公司、华富公司、金飞达公司、日兴生物科技公司、经纬纺织公司等重点企业老总不约而同地道出了他们的“心事”——企业用工难。在近期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用工难”现象已经涉及全市各类企业,不少企业因工人不足,不能满负荷生产,“用工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大部分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市企业用工究竟为何难?破解用工难的路又在何方?
现状: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近日,记者走进市人力资源市场看见,市场内张贴着许多企业的招工简章,有的企业招工简章上的工资待遇还不错。但记者在市场内呆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看见一个求职者来求职。
在一次采访过程中,一位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三条生产线中,只有一条生产线在生产,其余两条生产线因为缺少工人,不能正常生产。该负责人感叹道:“现在招工是越来越困难了。”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大多数企业用工量增加。据调查,目前,我市18家规模以上企业空岗2304个,同时新建企业用工量也较大,如开发区扬州永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年底前就需招用300名至500名工人。据了解,空岗多集中在电子、制鞋、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70%的用工需求在18岁至35岁女性。机械制造业空岗不是很大,主要缺乏熟练车工、钳工、电焊工、数控车床工等技术含量高和一些苦脏累险工种。
全市职业介绍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企业2008年用工需求为7500人,2009年为8500人,2010年为12000人,预计2011年将达15000人,平均以26%的速度增加。而我市劳动力供给却远远比不上用工需求增加的速度。今年,我市可供人力资源仅有7800人,企业70%需求在35岁以下,也就是说对35岁以下人员需求约8400人,而我市可供人力资源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4200人,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相比缺口较大。
除了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外,受苏北地区及邻省地区招商等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增量不大,也加剧了用工难的矛盾。同时,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与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部分农民不愿意外出打工,务工人数逐渐减少。此外,新成长劳动力增速放缓,受教育时间增长,推迟了劳动力初次就业时间。
分析:企业留不住人是主因
在今年春节后的首场招聘会上,我市就出现了招工、找工两头“难”的现状。3月底,本报记者也曾对我市用工情况进行调查采访,当时,全市20多家企业缺工上万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全市“用工难”问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曾多次派工作人员到河北、湖南、云南等省招工,并成功帮助企业赴外招工2000多人。尽管如此,“用工难”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究其原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高健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我市随着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用工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低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用工紧缺现象已经出现,而我市大部分“缺工”企业又因自身的因素留不住工人。高健说,今年新引进的2000多名外地务工者中,目前仍留在高邮工作的不足500人。
2000多名外地务工者来邮务工,如今留下的不足500人,企业为何留不住工人?就此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就业处有关负责人。就业处副主任赵大龙告诉记者,今年,随着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我市大多数企业也相应调整了工资标准,但工资收入与苏南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正在缩小,这是我市企业招不到工的原因之一。而“用工难”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市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工时长、报酬低,致使企业留不住工。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内,记者看见一知名企业的招工简章上写着“工作时间:早8:00至晚8:00、晚8:00至早8:00,每月放假两天;年龄要求:18岁至35岁,女性为主;工资报酬:底薪940元(含满勤奖100元、岗位津贴100元、夜班津贴70元)”。
除了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外,我市部分企业还存在工资延迟发放等现象。曾在市一家重点企业工作4年的陈先生是记者的一位好友,近日记者得知他已辞职外出务工。在交谈过程中,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企业虽说工资待遇还可以,但工资延迟发放是经常事,有时候三四个月也不发工资。以前自己是孤身一人,没有任何家庭和经济压力,工资延迟发放也无所谓,如今成家了,又有了孩子,压力不一样,外出务工也是无奈之举。
我市也有一批用工规范、信誉度好、福利待遇好的企业都能招到工、留住工。一洋制药有限公司员工按照法定的作息时间工作,用工规范,不存在缺少员工现象。广源电缆有限公司虽然工作时间长,但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高,员工无流失,也不存在缺少员工现象。高邮镇金丰机电有限公司每周保证员工至少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工人平均每月工资在2200元以上,缴三险和公积金。公司总经理李学军说:“我市从地理区域优势上看不如苏南,如果不处理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这三方面问题,就很难招到人。工人是企业的最大财富。”
据了解,造成企业“用工难”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求职者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择业期望值过高,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城乡劳动力不切实际挑拣的择业理念,直接导致自身就业难。同时,一些求职者法律意识淡薄,动不动就跳槽走人,给企业造成被动和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企业“用工难”。
求解:破解用工难 路在何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用工难”现象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多次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调研,了解全市用工状况;与劳动保障部门主要负责人、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共商良策。此外,今年,我市共新建立劳务协作基地6个。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高健告诉记者,目前,我市仍有13万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市劳动部门将利用在外民工返乡过年时机,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送岗到户,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了解家乡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就业优势,从而选择留乡就业,缓解我市“用工难”现象。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还将再组织5个招工小分队,分别赴外地招工,为我市企业引进更多的劳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用工环境,构建更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满足我市企业的用工需求外,广大企业作为用工主体,更应该在解决用工难问题上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优化用工环境,是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关键。企业要真心实意地善待员工,如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员工收入、保障员工权益等,为员工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企业还要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切实增强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求职者来说,要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尤其是新生代的劳动力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在工作过程中寻求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提高。
业内人士还指出,在用工难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