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5 00:00:00 作者:杨星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春节过后“闹元宵”。相信在很多“80后”以及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元宵节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拥有一盏纸糊的兔子灯。那时候,元宵节一到,家里会扎兔子灯的老人就开始用几根毛竹搭框,拼接成兔子的身体,剩下的竹子劈成丝,弯成2个圈扎成兔子头,一块木板加上四个轱辘就是兔子的“脚”了,再用纸糊好后晾干。考究一点的还会用各色彩纸剪成一条条贴到兔子身上作为兔子毛,再配以兔子眼睛、嘴巴、鼻子、耳朵等。最后把蜡烛从兔子的肚子底下放进去,并固定在一根竹条上,小朋友就可以结伴拖着去玩耍了。现在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塑料充气、靠肚子里的灯泡发光的花灯充斥市场,虽然五花八门,但再也没有以往的年味。近日,记者在街上看见几家应时热卖手扎兔子灯的,生意还真不赖。
夏翠华正在卖自己扎的兔灯
市海潮路中医院附近,老远就瞧见红红火火的手工兔子灯交错摆放着,一位老奶奶正守着她的“兔”摊不停吆喝:“手扎兔子灯,大的26,小的16。”“要一只小的”,“我要2个大的”,老奶奶一边忙着递兔灯,一边忙着收钱,忙得不亦乐乎。
老奶奶叫夏翠华,今年60岁了。她告诉记者,自己家还有个“兔”摊在中市口,是她爱人姜传其在卖,这扎灯手艺就是姜传其家传的。以前老姜家以纸扎为生,姜传其从小就跟父亲学扎兔子灯,如今已经扎了半个多世纪了。夏奶奶说,自己嫁到姜家40多年,也扎了40多年兔子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们俩也都有自己的退休金,完全不需要靠扎兔子灯赚钱。但他们觉得,一来可以将传统老手艺传承下去,二者还能为儿子、女儿们减轻点负担,所以每年他们仍会扎些兔子灯出来卖。说着,老奶奶又卖出去几只兔灯。
老姜家的兔子窝
得到夏奶奶的许可,记者前往夏奶奶家一探究竟。一进门,记者就感到扑面而来的喜庆气氛。夏奶奶今年上五年级的孙女芊芊一听说记者采访,忙笑着跑上来说:这里就是“兔子窝”!的确,只见不大的房间里,桌子上放的、地上铺的、堂屋里堆的、阳台上晒的不是兔子灯,就是做兔子灯的材料,难怪要说这里是“兔子窝”了。只见 “兔子窝”里一只只兔子灯非常漂亮,洁白的身体上还喷着萝卜、十二生肖等各类图案,分外悦目。
老姜一家正在扎灯
两孙女正在扎灯
芊芊指着一旁正在为兔子糊外衣的女士说:“这是我妈,她现在是我们家扎兔子灯最娴熟的一位,做一个兔子灯骨架需要10多道工序,但她只要十分钟。”听着女儿的夸奖,芊芊妈有点不好意思了。“没有那么好了,我们家人人都会扎兔灯,就连这些孩子也会。”芊芊妈告诉记者,每年灯节前夕,他们家都要做上几百个兔子灯,虽然全家齐上阵,还是供不应求。因为现在市场上传统花灯已很难找到了。芊芊妈表示,这种来自民间、由老百姓亲手制作的、带有地方色彩和美好情感的花灯寓意丰富,虽然有了新型的塑料花灯替代,但这些富有年味、地地道道的传统纸制花灯不应就此消失。它们应当被欣赏,被传承。我们这代人有义务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