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4 00:00:00 作者:曹国忠 杨星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小康实践看高邮——乡镇(园区)篇”系列报道之十七
2009年底,送桥镇顺利创成全面小康乡镇。
2010年,投入300万元实施土地复垦项目,新增耕地136亩,改善生产条件;投入300多万元完成2.2公里的老扬菱线改造;投入200多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设施,维修了农贸市场、公共厕所,补植了镇区绿化……送桥镇党委、政府给力民生工程,继续在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小康送桥建设上阔步前行。
20日,记者走进送桥采访时看到,一边是新改造的老扬菱路坦途浩荡,一路现代化的工厂,一路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一边是美丽干净的集镇上,绿化多了,超市多了,名牌汽车多了。
民营经济为小康社会储能
民营经济是活力之源,是富民强镇之基。2010年,送桥镇优化产业保增长,各业经济乘势而上、全面超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送桥镇始终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全力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走合资合作、裂变嫁接、吸纳发展之路,加快产业集聚,推动灯具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工业经济组织程度,通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工业企业座谈会,推行镇干联系企业制度,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介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机遇,努力化解节能减排压力及各类要素瓶颈制约,全镇各工业企业抢订单、抓生产,工业生产欣欣向荣。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6亿元,销售收入40.4亿元,利润1.9亿元,技改投入7亿元,外贸供货额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41%、66%、35%、38%,其中列统工业产值14.9亿元,销售14.7亿元,利润61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5%、38.9%、56.1%。全年新增列统企业6家,全镇列统企业达到41家,天元公司成为该镇首家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
民生工程给力百姓生活
在送桥居民张林茂家记者看到,其妻子陈宽香正在自家的院子里用自来水洗菜。陈宽香告诉记者:“以前受条件限制,我们送桥人吃的都是沟塘水、土井水,不仅水有沉淀物、不干净,而且因为供水不足,经常停水。夏天,晚上要是回家迟一点,就没凉水洗澡了。现在好了,我们跟扬州市民一样,喝上了长江水。吃水不忘送水人。我们感谢党委政府、感谢水利人为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大实事。”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水是送桥小康惠民的一个生动缩影。
“只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切实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更好地让百姓自觉参与小康建设。”送桥镇党委政府更多地关注民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利民惠民工程,迅速有效地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享受到小康建设带来的实惠。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为确保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送桥镇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新增参保人数450人,缴费230多万元,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5200多人。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农合参保21947人,参合率100%,累计补助3.2万人次,补助资金157万元。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转移培训1100多人。继续实施城乡低保工程、农村“五保”关爱工程、结对帮扶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多方筹措资金建成总投资320万元的敬老院,设立五保供养财政专户。落实低保人数449人,发放低保金51.7万元,发放城乡义务兵优待金14.6万元,按照政策标准落实优抚对象定期抚恤金自然增长机制。弘扬扶危济困精神,积极组织“5.19”慈善一日捐活动,切实做好关心特困户和残疾人工作,开展“万企联万户、共奔小康路”活动,组织镇村干部、部门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196户,落实帮扶资金8.2万元。
村镇建设构筑幸福家园
走进送桥张公渡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令人眼前一亮。
一排排装修精美的小别墅整齐划一,庭院中的花草、盆景春意盎然,主人的闲情逸致无不显示着农家生活的富足;小区内配套有篮球场、健身器材;小区里不仅水电路等生活设施齐全,还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40多万元、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内设有卫生服务站、农家书屋、活动中心等,让小区居民生活更加便捷丰富。
张公渡村支书杨立宏告诉记者,该村有5家企业,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为了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居住需求,镇村申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示范区,精心规划组织实施,目前已入住60户,该村在去年还被评为扬州市小康示范村。
杨立宏介绍,现在村里的企业多了,老百姓的创业热情也高了,村干们也积极争做双带型干部。他们最近聘请了界首葡萄大王曹连标做技术顾问,投资200万元用于村葡萄园项目,希望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点贡献,为村里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