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刘炎迅:“80后”的资深记者

2011-02-24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人物档案:2004年5月,还未正式迈出大学校门的他便已有了令人艳羡的出路,由历史老师转为新华报业集团《南京晨报》的社会新闻记者,其间他报道了多起重特大事件;2006年,获得《南京晨报》首席记者的他,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历,毅然辞职去了上海,在《中国经营报》做了一年财经记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6年底,他来到北京《凤凰周刊》,不到一年,经中国新闻社朋友引荐,他又到了《中国新闻周刊》,现已跻身该刊资深记者行列。他就是刘颖,笔名刘炎迅,现为《中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

1981年冬,刘炎迅出生于高邮城区一个普通家庭。“炎,火热的意思,迅,急速,我当时就希望自己能是个有热情有效率的记者。”采访刘炎迅,一开始不是很顺利,打电话过去没人接,等他回电话过来的时候,记者却把他当做另外一个要采访的对象。电话那头,他非常有礼貌地挂断电话。等记者查看了号码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刘炎迅,等再发短信约采访的事情,谁料他又外出忙采访了。后来断断续续在QQ上进行了交流,一个活泼大方的刘炎迅跃然眼前——

省报的“拼命三郎”

“2004年我从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毕业那年,正逢新华报业集团招聘。当时是5月份,我刚结束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的选拔,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了选调,在《解放日报》工作过的老师说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记者,这给了我最初的信心。”刘炎迅用他朴实的语言向记者娓娓讲述了其成为“拼命三郎”的始末。

“我在大学时特别喜欢到图书馆的四楼看书,那里有全国各地的报刊,我每天都去看,还做笔记,试着分析每一篇报道的思路和写作技巧,比如一些封面文章的策划,我会想其中的结构,所以新华日报招聘时候,我算是有点准备。”

2004年5月,经过三轮考试,刘炎迅从800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进入新华报业集团《南京晨报》报社,被分派跑社会新闻。初到南京人生地不熟,为了尽快适应环境,他就买了张地图,整天去“扫街”。刘炎迅说:“当时有种拼劲儿,一趟跑不出新闻就跑两趟,两趟不行跑三趟,天天往街头跑,不信跑不出新闻来。”

试用期时,单位不提供宿舍、食堂也不提供饭,和他一同跑社会新闻的年轻记者纷纷跑了,只有刘炎迅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三个月下来,他变得又黑又瘦,但是一个个突发新闻事件,都被他在第一时间抓了回来,他被部门主任称作“拼命三郎”。

要做就做最好

“常言道,新闻是历史的第一道草稿。记者的任务就是记录一辈子忘不了的故事。” 刘炎迅说,为了记录下最真实的“历史”,他特意买了一辆小摩托车,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一个冬天的雨夜,和朋友一起采访长江大桥守桥的士兵,我们站的地方在二层铁路桥的值守点,每逢有火车经过,呼呼的风撞到脸上生疼。采访结束已是凌晨,往回走时遇上一起车祸,一个外地大货车与一辆小车追尾,货车司机卡在驾驶室里,伤情严重,这是意外的收获,我当时很兴奋,立即去采访,找目击者,又和伤情较轻的副驾驶聊,弄清这辆车背后的故事,120和110才赶到,这个稿子也受到报社好评。”火灾、跳楼、自杀……刘炎迅写过的社会新闻稿件无一不是有血有肉。

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刘炎迅说得非常简单,“当时就觉得年轻,好不容易进了省城,进了梦寐以求的报社,不敢放松,就想做到最好。”就是这句简单的做到最好,成就了刘炎迅。

当年还是单身小伙的刘炎迅,常常夜里12点还出去采访。有一次,一个晚上跑了三个突发新闻,老总兴奋地写了大字报,贴在报社,说那天是“刘炎迅日”。之后,便有了许多第一次。他第一次写长篇深度报道,是去丹阳采访一个水污染的报道,写了4000字,稿子被老总打印出,让所有记者开会时候学习,那算是他一战成名;第一次出大差,是2005年神六发射,他被作为两名记者之一,去酒泉采访,每天两个版的报道,最后还出了一个特刊。

“我一直想做点不一样的新闻,就跟部门主任提议,在那个夏天做一个体验报道,选择最苦的一些行业去深入报道,我后来选择了驯兽师、井下掏污工,还有火葬场的背尸工人,写了一个系列。”刘炎迅说,自己那个时候是真的穿着连体的防水服,从马路上的窨井盖下去,体验井下工人的艰辛。但记忆中,最深刻的采访还是在殡仪馆,很多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样子很可怕,去采访的时候,背尸工正推着一具尸体从冰柜出来,那是用一个裹尸袋裹着的,虽然冰冻了,还是老远就闻见很臭。当刘炎迅走到旁边,他一下拉开裹尸的拉链,露出尸体,都发绿了。”刘炎迅说,这些故事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激情是新闻的灵魂

天道酬勤。2006年,刘炎迅成为同批记者中惟一获得《南京晨报》报社首席记者称号的人,但他大胆辞职,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老总虽然不舍,还是支持他,至今跟他关系很好。

离开南京,刘炎迅先去了上海,在《中国经营报》做了一年,“这是一份全国发行的财经媒体,让我学了很多财经知识,以及新的报道方式,受益良多。”积累了丰富经验后,特别能吃苦的刘炎迅2006年底又来到北京《凤凰周刊》,不到一年,经中国新闻社朋友引荐,他到了《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是该刊资深记者之一。

无论是社会新闻报道,还是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刘炎迅总是战斗在第一线。他先后写出《上海:凡人花祭 静默的力量》《沪杭磁悬浮:有关速度的成本账》《富士康代工帝国北迁之痛》、《舟曲:头上悬着剑的城市》等众多重大题材。他也曾为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奔走呼吁,写下了《慈悲阿福》、《卢安克:他真的成了传说》……

“从进报社开始,哪里有任务我就上,不管采访任何事情,我都会很认真。一旦发现新闻就想办法冲到第一线去。是什么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是激情,激情是新闻的灵魂。”刘炎迅说,“如果没有激情,很多深度报道就坚持不下去,离开激情,很难出现独家的深度报道。” 这就是“80后”的高邮小伙刘炎迅,我们祝愿他的新闻道路越走越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