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6 00:00:00 作者:胡世来 乔元江 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记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郑连元
从8000元起家到年产值2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从作坊式小厂跃居为全国电缆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扬州曙光电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先后有20多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星火”和“火炬”计划;近四年来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500kV超高压电缆项目,建设了118.8米高邮第一高度的VCV生产立塔;连续多年一直担纲地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是全市企业做大做强的一面旗帜和标杆……挥动“大手笔”绘就这灿烂曙光蓝图的人,就是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郑连元。
图为郑连元(右二)在车间查看新设备安装
他是艰苦创业的“拓荒牛”
1974年,17岁的郑连元从学校毕业后,最初进的是船运公司、船运站,开过机帆船。1983年到湖滨乡广播器材厂当工人,后担任总账会计。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85年,郑连元毅然放弃了总账会计这个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受菱塘村党支部的邀请,租赁了村部的几间民房,以8000元成立了当时乡里最小的一家手工作坊式的电缆企业。
农民办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市场问题:生产什么?卖给谁?郑连元和伙伴们一起背起挎包、穿球鞋、睡地铺、啃着干粮找市场时,遇到一种特殊的产品:部队使用的电线。这种线很细小,但有特殊要求,市场上买不到。它需要先试制出来,然后才能生产。订单量少得可怜,只有几十米长,一般的大厂不愿意找这个麻烦。但是它也有一个商机:价格高,是普通电线价格的好几倍。
尽管郑连元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对市场的敏感和作为企业家的风范、胆略当时已初显端倪。他认为天上掉不下馅饼,既然要闯市场,就得有胆量。权衡利弊,郑连元签下了曙光厂的第一份合同。
最初的生意基本上都是拾遗补缺。只要赚到了一点钱,郑连元就用它购置设备,不断扩大生产。就这样,1991年,靠着几台土设备,郑连元竟然将厂子做成了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高邮、扬州、省里都来人祝贺。
他是电缆行业的“领头羊”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困难,那困难,经济搞上去就不难。”从1985年创业起,郑连元就坚定了“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即使规模不能最大,也要追求实力最强”的发展理念。
1998年,当曙光公司年产值规模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时,郑连元没有自满,他觉得站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舞台上,企业发展的节奏还是太慢。突破点在哪?那年的秋天,他南上北下,行程数万里,走访调研了许多科研院所、同行规模企业,寻觅良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位电缆行业的资深专家被郑连元的精神深深感动,热情地为他指点“迷津”:企业再上规模,增加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引进先进的设备,开发中、高压电缆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的实力,才能扩大市场份额。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郑连元经过反复市场论证,最后拍板新上35kV的中压交联电缆,但面对6000多万元资金投入,产品技术和生产经验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谈何容易啊!郑连元在对各个部位作出严格的分工部署之后,亲自走上谈判桌,与“老外”直接对话,最终敲定采用芬兰诺基亚公司的生产设备。
2001年,曙光公司又成功与德国特乐斯特公司签订了110kV高压交联生产线合同。这两条中、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产品的快速投产、达产为曙光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500kV超高压电缆项目是曙光公司2008年度瞄准的一项重点技改项目,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2009年度百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该项目历经近4年时间,投入资金5亿元,至2010年底一塔双线500Kv 的 VCV项目竣工投产。这个立塔生产出的电缆代表着当今世界电线电缆行业最先进的发展水平。
随着500kV超高压项目成功实施,曙光可形成50亿元年生产能力,从而为曙光实现产品转型升级、跻身超高压电缆市场、实现跳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被员工戏称为“三不住的老板”
郑连元是个出了名的“工作狂”。曙光公司茁壮成长的20多年,他在公司工作每天最少在12个小时以上,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整天是腿不住、手不住、嘴不住,被员工戏称为“三不住的老板”。
近几年来,曙光电缆公司连续新上了110kV高压交联 、500 kV超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项目,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数亿元生产设备。按照惯例,外国公司每次都要邀请购方人员出国考察和赠送贵重的纪念品,可郑连元为了降低引进设备的费用,总是先同外方谈判,对所购设备的价格是“砍了又砍”,而后找理由推辞掉外商已同意的出国考察和赠送纪念品等条件,让外商折成费用来冲减设备款,这才签订最终协议。几年来,他采取这一策略,为企业节约了一笔可观的外购设备费。
在进口设备的过程中,有一次,由于曙光委托的福建一家公司操作不规范,进口设备一波三折,开始是预付款付不出,后来设备中途卡在海关上。郑连元连晚赶到福建谈判,由于疲劳加上着急上火,郑连元凌晨被送到福州市医院挂水。因为工厂下午辅助设备招标,郑连元必须赶在下午两点前到家,水挂了一半,他将吊瓶针头一拔,转头打的直奔机场。
郑连元对外是“生意精”、是“拼命三郎”,而对待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福利待遇却是出手大方。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倡导下,近四年,曙光公司在捐资助校、捐款助学、扶贫济困、洪涝救助、援助农村通达工程、支持新农村建设、社会慈善赞助等方面,累计出资达到800多万元。
他是“创先争优”的“带头人”
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郑连元作为曙光公司党总支书记,带头谋划活动,带头组织活动,带头推进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和曙光党总支一班人通过认真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把“立足岗位创新、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组织了“两个评选”:在党员队伍中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岗的评选,全体在职党员 “亮身份、树形象、比贡献,创建‘党员示范岗’”,把党员置于广大职工的监督之下;在全体员工队伍中组织开展星级员工的评选,围绕业务水平好、遵守纪律好、工作表现好、岗位创新好、团结协作好的“五好”评选条件,确定5个星级级别。至2010年底,公司已评选出五星级员工4人,四星级员工15人,三星级员工33人,二星级员工62人,一星级员工116人。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郑连元坚持做到大事交职工拍板、烦事让职工倾诉、难事帮职工解决、喜事与职工分享。每年职工工资标准、劳动定额、人为质量事故的处理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郑连元均要亲自牵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全体职工代表“说了算”。年终都要根据公司的效益,给每位职工发放一定数额的“红包”,让企业发展的成果与职工共享。
2011年春节后,全国性的“用工荒”、“招工难”让许多企业烦恼不已。而曙光公司作为一家拥有800多名员工的企业,星级员工在今年没有流失一名,相反,就业者都想方设法往曙光公司“钻”,职工们都以在曙光公司工作而自豪。
经过郑连元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管理,曙光公司销售业绩连年增长,企业和他本人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是郑连元永不满足,他为曙光确立了到“十二五”期末的新目标:年销售80亿元以上,打造线缆行业“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