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3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闪光的足迹——2006—2011成就展”序
站在“十一五”完美收官、开启“十二五”新航程,全面小康通过“省检”,中国共产党高邮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关键时点上,回望五年的历程,那是一串闪光的足迹,回眸从事的事业,那是一轴壮美的画卷。
年华似水,五年已经从我们身边流过,但五年内发生的一切却让我们记忆犹新。虽然自然灾害频发,金融危机骤起,各项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转型发展向纵深推进,多种社会矛盾和积累的历史问题时有发生,但是,市委市政府善于从挑战中看到机遇,从危机中捕捉希望,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事业沿着既定的方向阔步前进。
我们可以自豪地总结,我们有理由尽情地抒写。
这五年,我市经济建设增速最快。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05.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3.96亿元,年均增长19.2%;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0.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6亿元,年均增长28.4%;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02.3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10亿元,年均增长3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6.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2.7亿元,年均增长30.1%。提前两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连续四年摘取“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的桂冠。
这五年,我市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持续推进城建十大工程,狠抓交通、污水处理、市民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和城河治理,加大经济开发区和城南经济新区建设力度,凸现滨湖城市的特质,彰显新型工贸旅游城市的形象。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持之以恒地抓“三清洁(清洁庄园、清洁田园、清洁河道)”,抓垃圾集中处理,抓秸秆禁烧和再利用,抓植树造林,在全省率先总结推广了“五统一”管护模式,农村告别了脏乱差,呈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气象。用省全面小康验收组一位负责同志的话说,高邮是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农村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
这五年,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最好。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事业超前于经济发展,被外界誉之为“高邮现象”。医疗网点覆盖城乡,实现“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教育布局逐步优化,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上学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有望通过教育现代化“省检”。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省和全国先进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文化体育工作与时俱进,改革体制,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这五年,我市城乡居民实惠最多。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优先”的原则,把发展的成果充分反映在民生事业上。扩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使城市贫困户“住有所居”。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扶贫济困工程,适时调整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500元增加到2010年的17073元,年均增长15%。坚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缓解农民因病返贫的困扰,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工业、高效规模农业和三产旅游业,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农民在产业链上获得丰厚回报,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4928元增加到2010年的8825元,年均增长12.4%。
文字总是平面的、抽象的,甚至是单调的,还是让我们溯流而上,去欣赏无边的春色,品尝丰硕的成果。由中共高邮市委宣传部举办的“闪光的足迹──2006─2011成就展”大型图片展览,由“序、城市名片金光闪耀、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高效农业如火如荼、服务产业提档升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反腐倡廉科学规范、结束语”十一个部分构成,除序和结束语外,每个部分又由导语和若干张图片组成。导语是对各项工作的总体勾勒,图片是对工作片断的点击,总分结合,图文对照,可以让身经其事者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数字都饱含着拼搏奋斗的汗水,每一幅图片都隐藏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让时间定格,不是对过去的迷恋,而是从过去的岁月里总结规律和经验。
让事业再现,也不是沾沾自喜,而是从过往的事业中提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干,才能突破束缚超常发展;只有激情惯性干,才能永不松懈持续发展;只有创新务实干,才能拓展空间错位发展;只有团结一心干,才能力量倍增加快发展。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又将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地继承和交融。我们以自强不息、奋力追赶的豪情壮志,创造了昨天的辉煌,今天,也一定能够凭借“四干”精神,不断刷新记录,在历史的进程中筑起一座座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