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8 00:00:00 作者:夏阳 俞建国 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第二届环高邮湖自行车赛纪实
25日6点46分,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声响起,来自安徽和我省20多个地方的300多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在风雨中从净土寺塔广场出发,开始骑行182公里的赛程……
市自行车协会会长尤泽勇与我市第一个到达终点的穆江荣合影
风雨中骑行
为能够较为完整和真实地采写这次环高邮湖自行车赛赛事,记者很想跟随自行车手环绕高邮湖一圈。赛会上的医疗救护车和收容车虽然环绕高邮湖,记者也可以随车,但不便于采访。幸运的是,金湖荷乡单车俱乐部一辆小面包车作为保障车,一路跟随他们来参赛的10多名选手,记者便与其同行。
雨中骑行
驾车的戴建忠,在金湖做建材生意,他在儿子戴文祥的影响下,热衷于户外自行车运动。戴文祥今年19岁,是名高中生,爱好这项运动3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几次这样的赛事。
戴建忠说,户外自行车运动现在十分风靡,他们荷乡单车俱乐部就有注册会员百余人。此次若不是天气原因,至少会有60多人报名参赛。就在他与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一名参加这次比赛的老外的车在运河大桥西侧发生意外。戴建忠十分肯定地说:“今天的赛程和天气,对选手和赛车都是严峻的考验。”
车过天菱大桥,驶进安徽境内界牌镇,右拐一段路后,上了高邮湖西南侧大堤。湖堤很高,记者向西、向北、向东远眺,湖面十分开阔。记者对戴建忠说,高邮湖见过多次,今天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野性的高邮湖。那天,湖面上白浪滚滚,波涛一排一排地扑向湖堤,发出阵阵“叭、叭、叭”的响声,可用“惊涛骇浪”形容那阵势。
这段大堤,名为“老虎滩”,也确确实实是“老虎滩”,路面是一个大水坑连着一个大水坑,骑手在大堤上即使呈“S”形骑行,也难躲过大水坑。路面虽然如此艰难,但南京的两名选手已把大部分选手甩下四五公里。他们抵达第一打卡点时,记者翻阅“自行车赛路书”,得知此地已距起点43.6公里,而他们用时仅1个小时20多分钟。记者预测,他们可在中午12点多钟到达终点。
车“骑”人
谁知,记者过于乐观了。在第三个打卡点后的赛程中,有近4公里的湖滩黄土路。戴建忠说,他的小面包车不具备爬坡功能。于是,我们绕过这段老湖滩土路,在高邮湖东堤等候选手的到来。
10点55分,第一名选手“车骑人”地进入记者眼帘。记者在车中几乎被这一幕惊倒,于是不顾雨水,走出小面包车,踏着泥泞的道路,上了高高的湖堤。不一会儿,一名身背赛车的选手对记者高声说道:“发现重大新闻,我的车子丢在河里,沉不下去,在水面上漂浮。”
这名选手是南京人,叫王勇,是圈内赫赫有名的人士。记者在赛事的前一天晚上采访了他。
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女选手谈翠英
王勇的那辆赛车价值10多万元,是根据他的身高、体重、臂长、脚型等元素,专门在国外定型生产后组装的,质材十分轻便。王勇说,高邮这次赛事与他要参加的一次积分赛为同一天,但是,快乐重于比赛,他还是选择了来高邮。
记者目送王勇继续上路骑行后,279号选手用湿漉漉的手从泥泞的衣袋里掏出数码相机对记者说:“请在这里为我拍张照片,这段赛程太具有挑战性了!”
在这段太具有挑战性的赛段上,记者高兴地见到了两名高邮选手。一名是65岁的柏文宏,他曾是一名军人,在内蒙古阿尔山森林工作38年。去年他在第一届高邮湖自行车赛中获得老年组第四名。
赛事中年龄最大(65岁)的我市选手柏文宏
另一名高邮选手是穆江荣。他是冬泳爱好者、长跑爱好者……而且他的妻子与他一样,热爱体育运动。老穆是20多名高邮参赛选手中第一个到达终点的。高邮的女选手于晓军榜上有名,为高邮获得了一枚宝贵的奖牌。
据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尤泽勇介绍,为保证这次赛事的圆满成功,我市许多选手忍痛放弃比赛,担当起志愿者的角色。
忠诚的志愿者
24日下午4点多钟,记者来到此次赛事报名处——闽江假日宾馆,只见一群身穿白色T恤的人在有序地忙碌着。而这一群人中,还有来自外地的志愿者。
李顽便是来自扬州的志愿者。她3年前慕名高邮的一道名菜软 长鱼,专程到高邮一饱口福,谁知还饱了眼福。她说,高邮湖留给她的第一印象,就像大海一样宽广壮美。随后,她多次撰文抒发对高邮湖的挚爱。
李顽也是一名单车发烧友,目前,150公里以内的赛事几乎都参加。这次环高邮湖将近180公里,她不想参加,但又难舍对高邮湖的热爱。因此,她选择了做志愿者。
市人民医院的陈红珍是“高邮好人”,她也活跃在志愿者的行列中。这次比赛“天公”不作美。25日的雨从早晨运动员出发到比赛结束,一刻不停。为此,赛事组委会决定熬煮生姜糖茶给选手喝,让他们暖暖身子。10公斤生姜,陈红珍一刀一刀地切,身上的衣服被姜汁浸湿。
我市“兹本家”车友会李智等车友,主动承担两个“打卡点”的工作,同时,还义务为赛会提供车辆服务。
途中补给
记者一路上还看到,我市、安徽境内和金湖、宝应等地公安民警忠于职守,在重要路段维持秩序。市公安局开导车辆每经过一个执警点,都向执勤民警亲切问候。
没有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这样的赛事是难以圆满完成的。这里还要说件感人的事情,南京选手冯霆华在途中为陪伴一名素不相识的生病选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将其送上收容车后,才重新投入比赛。赛会破例12个小时“关门”的规定,工作人员于晚上8点多钟仍在终点等待冯霆华的到来。
他言我语说赛事
此次赛事路途较远,主办方也在“注意事项”中注明:“组委会不提供饮食及自行车维修服务”。但是,许多选手见到记者仍问道:“有水吗?”“有面包吗?”
戴建忠毫不吝啬地把他车上的矿泉水、黄瓜、八宝粥、馒头等食物,分发给需要补充能量的选手。一名泰州选手见到他的保障车出现时,兴奋地高声喊道:“我有救啦!”
在金湖湖堤,记者见到淮安“乐骑单车俱乐部”专程从淮安赶来,为淮安的选手送来补给。一路上,盱眙、南通等地选手也有保障车跟随,但也有“单枪匹马”的选手,他们的艰辛可想而知。一名宿迁的选手在得知第四个打卡点有食品和饮用水供应时说,再不补充,他就只能放弃比赛了。
抛锚
事后有参赛选手说,今后最好能在打卡点有偿供应饮品和食物。因为赛程这么长,比赛中携带食品不方便。
关于比赛时间安排,有人说,这段时间是中考、高考的关键时刻,一些选手难以分心关注赛事,难以分身参加赛事。今后高邮湖赛事每年都举办,能否定在5月最后的一个星期六。
还有一点,那就是180公里的赛程,岔道口多,有些岔道口没有引导标志,选手到此需要寻问打听,影响比赛质量。
再说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将近4公里的老湖滩土路的赛道,是采用好,还是弃用好?有选手认为,户外运动就是挑战大自然,赛道艰难可以培养人们战胜艰难困苦的意志。有的选手从比赛用车方面考虑,认为一会儿土路,一会儿公路,难以安排参赛车辆的车型。还有的则认为,骑车图的是快乐,不是玩命。对此,记者的看法是,这段老虎滩黄土路,正是环高邮湖自行车赛的魅力所在。
记者从与各方的接触中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希望把“环高邮湖自行车赛”打造成品牌赛事,吸引更多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来参加这项赛事。
来自各地的选手,都情真意切地期盼明年再次在高邮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