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2 00:00:00 作者:陈荣 周雷森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纪实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江苏省全面小康县(市)、江苏省植树造林先进市、江苏省园林城市、江苏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江苏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先进市……
众多名誉头衔一一读罢,字里行间绿意盎然。一串串荣誉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抓保护、抓治理、抓建设、抓管理的结果,生态创建不仅收获了金山银山,而且赢得了绿水青山。
决 心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2009年11月22日。当天下午4时38分,随着周巷薛南黑液塘最后一立方米污水被处理干净,总面积达944亩、存放量为110万立方米的造纸黑液塘治理工程彻底告捷,遗留在高邮人心中26年的一颗“毒瘤”终被切除。
1999年底,因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忍痛关闭了当时的利税大户高邮造纸厂。但“黑液塘”却无法消除,它像一颗埋藏在“清水走廊”中的“生态炸弹”,让人寝食难安。
“勒紧裤带也要切除这颗毒瘤”。2002年,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黑液塘”治理领导小组,把黑液塘治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及时拨付。据了解,造纸黑液塘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00万元。
“黑液塘”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近三年来,我市先后否决和婉拒了30个环评不达标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关闭、取缔污染企业50多家,先后淘汰落后设备862套;开展了化工、涉铅、电镀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了危害环境安全的行为。到2010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量分别达“十一五”目标的100%和118.7%,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转 变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怎么办?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市通过关停取缔、进园入区、提标改造,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去年共有近100个“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等三新项目落户我市。同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近年来先后建成近150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此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契机,建成了一批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数 据
让我们聚焦这样一组数据:
北澄子河国控断面水质达标工程7个项目已全部完成,2010年北澄子河水质基本稳定达标;整治城乡河流1428条,完成土方1616.73万立方;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建成各级各类绿色单位33个;投入植树造林资金10.5亿元,植树465万株,成片林种植10.3万亩;城镇公共绿地520.69公顷,人均13.77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18.08%;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8;公众对城乡环境质量的满意率达96.2%……
在创建国家生态市过程中,我市积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区,狠抓城河清淤保洁、垃圾日结日清。在农村,创新推行“河道管护、道路养护、绿化维护、村庄保洁”“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常年开展“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三清”活动,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2%。
强势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海潮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3万多吨。日处理垃圾300吨的朱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使用。农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思路,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湖西四乡镇共用的湖西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乡镇建成17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市农村建成18座垃圾中转站。
开展“绿色银行大行动”。先后对城市东入口以及城市的主次道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建了文游广场、大小淖河广场、净土寺塔广场,加大对东湖、绿洋湖等湿地的保护力度,建成了运河两岸风光带。现如今,高邮城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