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00:00:00 作者:唐以军 杨勇 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施善元,89岁,原川青乡董潭村人。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上离休,由四川来到扬州定居。他一直低调生活,从不张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斗经历,更不向人们炫耀自己是战斗故事片电影《湖上斗争》中战斗英雄“铁小伙”石春来的原型人物。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扬州有关媒体推出了《红色电影中的扬州》栏目,加之日前施善元在扬州苏北人民医院的病榻上向扬州市红十字会申请捐献眼角膜一事,施善元的革命经历终于露出“冰山一角”,引起了媒体和人们的强烈关注。
下排右一为施善元
“铁小伙”的由来
施善元的家乡董潭村,位于高邮、宝应、兴化三地交界的临泽镇东南的芦苇荡区,是我党坚持地下工作,开展游击战的好战场。他于1942年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施善元在解放战争年代,历任高邮团公安股股长、黄邳区(即临东地区)区委委员、城区区委书记等职务。
施善元在革命队伍里,是出了名的“敢打敢冲”的英雄人物。抗日战争期间在黄花庄的突围中,一颗子弹射进施善元的脚板底,他一点也不在意,拼命划船,直至脱离了包围圈后,才感到行走不便,一看,子弹还留在脚板底里。由于缺少医疗器械和药品,他的战友要为他抠出嵌在脚板底里的子弹。施善元说:“可能是战友们为了顾及我的疼痛,好几个人都没有帮我抠出子弹。最后,还是自己用牙齿把子弹咬出来的,疼得钻心啊!”
施善元说,他身上有被敌人子弹挂的“彩”,也有被自己同志误伤刺的“花”。施善元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断断续续地读了5年私塾,当年凭这点文化,他在革命队伍里算是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了!因此,他经常登台参加一些文艺演出。
一次,他在三郎庙(今横泾)搞土改宣传,扮演反角——敌黄伯韬兵团二十五师的一个侦察兵。由于演得真切,他被一民兵用刺刀从后脑勺处猛刺了一刀。施善元说,人的头部血管丰富,他顿时血流如注,是用旱烟土堵住了伤口,才保住了性命。
高邮市委宣传部张纯玉同志与施善元是“小同乡”。他说,上世纪70年代初他读初中时,施善元回家乡,学校特意请施善元为他们做了一次报告。
张纯玉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施善元一次召集董潭一带30多个敌顽甲长在董潭菩萨庵开会,劝戒他们要认清形势,不要妄听国民党反动派的蛊惑。不料这事因奸细泄露,国民党自卫队三五十人悄悄包围了村庄。放哨的游击队员在夜晚中发现敌情时,双方已处于短兵相接状态。
施善元听到枪声时正在洗澡,他只穿了条短裤就从屋内翻身跳上屋顶。借着屋顶的一柱烟囱做掩护,施善元与敌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敌人围着屋子,屋前屋后、屋内屋外找了个遍,没有发现抱着烟囱做掩护的施善元,悻悻撤退。
史德元也是施善元的“小同乡”。他告诉记者,当年《湖上斗争》的电影在家乡放映时,一些与施善元共同战争过的老人还健在。他们说,施善元就是影片中“铁小伙”石春来的原型人物。施善元英勇善战,多次出生入死、化险为夷,完成了艰难的任务,在战争年代就被大伙称赞为“铁小伙”。
右边小孩左二为施善元
“施善元”的由来
1946年10月,我军主力部队撤出高邮,国民党正规部队黄伯韬兵团二十五师和还乡团重兵压境。我方坚持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的干部、部队被迫撤至临北、临东一线。
1947年是高邮坚持敌后斗争最为艰苦的一年。中共苏中区委书记陈丕显发出指示,要求开展地下工作的党员干部和武装队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原则。于是县委书记李健立即召开董潭乡、瓦仓乡、临泽区、洋汊一带40多名党员干部会议,要求大家坚守阵地,并要把会议精神传达给坚守在三郎庙地区的行动大队(约两个连的兵力)。
李健是1945年10月由兴化调到高邮担任县委书记的。他对施善元早有耳闻,但未见其人,于是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去把那胆大心细、黑皮肤、瘦高个的‘铁小伙’找来,我有任务交给他。”
施善元说,在李健找他前,他听过两次李健做的形势报告,感觉他有很好的理论水平,另外,在二分区的报纸《人民报》、《生根报》上也读过他的文章。那天他们零距离接触,李健问施善元叫什么名字,施善元回答说:“史善元”。由于李健是徐州铜山人,对施善元说的“史善元”中的“史”,误以为是“司”、“石”……最后他对施善元说,你的姓是“方也施吧?”施善元也就默默地点了点头。
李健说:现在交给你一项重要任务,去三郎庙向段俊、徐协、汪良等人传达“坚持地下斗争、坚守阵地的任务”。随即,李健用套香用的小窄纸条写了封信,交给施善元。施善元说,那时形势已经相当危急,敌人已基本上完成了对我县委的包围,但从李健的神态上一点也感觉不到形势紧张,他神态自然,若无其事。李健特别嘱咐施善元,要三郎庙的党员干部和武装队伍,根据当时当地的形势,自行采取或聚或散、或合或分的斗争方式,不要与敌人一味蛮拼硬打。施善元说,现在回味李健当年说的这些话,不仅仅可见他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更能体会到他是顶着一些压力讲这番话的啊!
施善元与一名十六七岁叫“财宝子”的小战士,划着“小鸭船”由北向南划行。船行至草王一带,施善元闻到水中有汽油味,知道附近有敌人。他对“财宝子”说:不要向两边张望,一直向前划,如果有人问,就说我们是打渔的。
施善元在一条河的岔口,向东拐弯又回到当时高邮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刘家沟(今属兴化),向李健报告,国民党二十五师一部兵力已逼近我地。李健此时仍然神闲气定,要施善元背下信件内容,毁掉信件,并且说:“你现在一个人去完成任务,到了那里你就与他们在一起干。”
施善元知道,这一走,很可能就是永别,可是军令难违。施善元小心翼翼地在芦苇荡里划着小船。他说,黄伯韬的这支部队,战斗素养高,几百人隐藏在两岸的芦苇丛中,一点声响也没有,在以后的交手中,也显示出了他们很强的战斗能力。
施善元划出敌人的包围圈后,就听到机关枪等枪声密集地响起来。刘家沟的战斗打响了。但是,身有重任的施善元只能背向刘家沟,不顾一切地向南划去。施善元到了目的地,段俊他们问道:“昨晚(1947年10月28日)是哪里在打?”后来,他们接收到一些陆陆续续从刘家沟突围出来的指战员,迫切地问道:“李健在哪里?”一个个低头不语,双方默默流泪。
到了来年的初春,当地村民告诉临东区委书记吴越同志,他们在刘家沟西北的草荡里找到了李健的遗体。施善元说,他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找了个大地主家的上好木质的棺材。装殓李健时,发现李健此时牙齿还咬得紧紧的,两只手还捏成拳头,也是紧紧的。施善元说,李健同志是冻死的。为了纪念李健,他便将“史”姓改为“施”姓。
李健牺牲后,施善元与战友们仍然坚持地下武装斗争,不断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参加了解放临泽、兴化等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施善元分别在南京、上海、北京公安部门工作。上世纪60年代调到核工业部,负责国防保卫工作。
施善元说,家乡一解放,他就奉命到外地工作,一辈子对家乡建设少有贡献。但是,记者在施善元家乡采访时,乡亲仍然对他充满敬意。
董潭村党支部书记史恒富告诉记者,几年前施善元还经常写信给他们,关注家乡一草一木,还连续多年为董潭村和小葛村订了《扬州日报》等党报。家乡以他这位“铁小伙”为骄傲。在记者与施善元送别时,老人紧紧握着记者的手,一再说道,请你们与董潭、小葛两个村联系他们党报的订阅情况,我要向党组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