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别让“留守儿童”的心里空荡荡

2011-07-28 00:00:00    作者: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两个月的暑假已过了近一半,孩子们在做些什么,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的暑期又是怎么安排的?尽管“留守儿童”的话题早已不新鲜,但社会各方都一直十分关注。那些不在父母身边却依旧健康成长的孩子让人感到无比欣慰;那些因为缺少父母呵护而出现问题甚至误入歧途的孩子,则让人心痛。近期,本报记者走进我市北片部分乡镇,倾听那些“留守儿童”的心声。

“如果爸妈在身边,我就不用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了”

“比起爸妈都不在身边的孩子,我已经算是幸福的了。”周巷镇16岁的洪洪说:“虽然爸爸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妈妈每天也是早出晚归,但每天有妈妈陪着,有什么话都可以跟她说说,就不孤单了。”洪洪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和一张堆满了书的书桌。她说,以前爸妈都不在家,想他们时就用看书来打发。

洪洪的证书

洪洪3岁时,爸妈外出打工,她则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除了务农,还要照顾我,所以上学后我就尽量不让他们操心。”从小学开始洪洪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很多问题上都与爷爷奶奶有代沟,甚至无法交流。“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念爸妈,想写信又太慢,所以只能期盼每周一次的电话,但每次半小时的电话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多事情电话里也说不清楚。”

洪洪说,也正因为这样,自己受了委屈或是有什么想法,都只能憋在心里,别人都说她很懂事但话却不多。三年级前,洪洪只能在春节的时候看见爸妈,每天都在他们身边,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而每次爸妈要走的时候,那种失落感总要让她哭上很久很久。

发现孩子越来越内向,小小年纪却总显得心事重重,10岁那年,洪洪的妈妈终于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洪洪身边。“在外面打工的收入虽然是家里的三四倍,但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不能再忽视了。”洪洪妈妈说。

“也许一个善举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与洪洪相比,周巷12岁的洋洋就没那么幸运了。在记者的眼里,洋洋简直就是一只乖巧的小绵羊,一直低着头,两手拽着衣角,除了回答记者的问题外,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从洋洋老师的口中记者了解到,洋洋8岁那年,她妈妈因一时化解不开的家事,喝农药撒手西去;爸爸也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留下沉重的债务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此后洋洋只能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而她爷爷长年患高血压,奶奶则有胃肠炎、胆囊炎,家庭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在老师的眼里,洋洋学习成绩中等,不太爱说话,有些羞涩。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洋洋却变了。周巷镇的教育助理刘建春告诉记者,数月前,市纪委书记朱勇得知情况后特意去看望洋洋,给她带去了很多书,还将洋洋认养为“女儿”,承诺将与相关部门共同资助洋洋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与生活费用,并鼓励洋洋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真不敢相信,从那次以后,洋洋变了,上学、放学的路上居然都捧着朱书记送她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从前见到我们都是低头不说话,现在居然还主动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刘助理兴奋地告诉记者:“也许,一个善举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隔代教育,其实我们也很累”

这个暑假,临泽镇9岁的小杰是这样安排自己的一天的:写写暑假作业,看看动画片,玩玩呼啦圈。对于如此单调的暑期生活,小杰这样说道:“附近没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我只能跟爷爷奶奶玩。”小杰的奶奶告诉记者,小杰自出生后就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小杰的爸妈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我们陪孩子玩总有些力不从心,比如陪孩子看动画片经常会打瞌睡,而且看不懂,很难跟孩子沟通。”小杰的奶奶说,暑假虽然学校里安排了兴趣班,但骑电动车来回少说也得半小时,他们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干脆让孩子在家歇歇。

小杰的奖状

小杰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奖状,他的作业本也是页面干净,字迹工整。小杰说,上个学期末自己又被评为了“三好学生”,奖状也已经寄给了爸爸妈妈。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小杰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离开我,我真的很想他们。”小杰的爷爷告诉记者,隔代教育其实双方都很累,关键是,他们永远不能替代孩子的父母。

记者从市妇联2010年的一组调查数据中得知,我市共有中小学生602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64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10.6%。这当中,由祖辈照料的占63%,亲朋好友照料的占15%,寄宿在学校的占21%,其他1%。

小杰工整地写着自己的名字

不少老师表示,80%的“双差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为“留守儿童”。周巷镇小学刘老师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的奶瓶,也是精神食粮的提供者。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最好要有一人留在孩子身边,承担起责任,寻求经济与孩子之间的平衡点。”乡镇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也正积极通过信息平台定期与在外的孩子父母联系,与他们交流小孩在校的情况。

近年来,在我市各方的关心和努力下,全市城乡已建成了15个以“儿童快乐家园”为主要形式、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活动阵地,从课业辅导到文体活动,从物质上的赞助到精神上的补缺,为不少留守孩子带去了欢声笑语。

而在采访中,一些因想照顾子女而返乡的家长也表示,尽管收入降低了,但能更好地照顾到孩子,值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