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7 00:00:00 作者:晓莉 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7日,在邮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此次活动,大家热情高涨,纷纷感谢高邮市委、市政府搭建平台,让大家亲临秦观故里,近距离切磋秦观学术,更深层次地增进彼此感情。
福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厚示(退休):高邮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高邮,但小时候就对高邮有了很深的印象,像王氏父子、秦少游等高邮名人,从小就耳熟能详。而我更是秦少游的铁杆老粉丝,几十年来对他的词情有独钟,这次能够亲临偶像故里,心里非常激动,能够与其他学者共同交流切磋,更感机会难得,倍加珍惜。在我几十年的研究学习当中,个人认为秦少游一生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
扬州大学教授秦子卿(退休):我虽然出生在上海,但祖籍在高邮。作为秦少游第32代孙,从小就对祖先少游公的作品颇感兴趣,研究近三十年,最为喜爱的就是他的《淮海集》。能够有机会来到高邮,并且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激动。高邮的变化真的非常大,经济繁荣,高楼林立,百姓幸福安康。祝愿高邮的明天更加美好。
广西横县博物馆馆长孙冬梅:自1987年以来,我一直从事文物工作,对秦少游也有些许的研究。对于横县的老百姓来说,秦少游也是家乡的亲人。被贬后的秦少游曾在横县居住了一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秦少游广收学徒,与当地民众相处得非常融洽。当时横县有座非常有名的桥——海棠桥,秦少游经常醉卧桥上,所以又有“海棠公公”雅称。为了纪念秦少游,在1986年、1990年,我们当地出资在海棠桥旁边新建海棠亭、淮海祠、淮海书院。第一次来高邮,高邮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观看了“七夕”之夜的专场晚会后,感觉高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游文化的挖掘,值得我们取经。希望今后高邮、横县两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将少游文化发扬光大。
秦氏后裔代表秦舒凌:我是秦少游第36代孙,这次作为秦氏宗亲代表来邮参加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第一次来高邮,来到老祖先的家乡寻根,亲眼目睹了目前保存良好的秦氏老宅,听说不久的将来这里还将新建秦氏祠堂。作为秦氏后人,以后有了寻根祭祖的场所,感到十分欣慰,以后一定经常来高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