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7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走近高邮籍特型演员 王震
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王震,6日受邀回到家乡高邮,参加“鹊桥仙”音诗画晚会,朗诵毛泽东的名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昨日上午,几经周折,王震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小时候我是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子,家中长辈也没有从事文艺工作的。”王震说,走上从艺之路,这是他最初没有想到的。高中毕业后,他就与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早早地参加了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些公众场合,经常有人在王震身旁指指点点,说他长得像青年毛泽东。有一次在街上,一个小男孩竟跑过来问他是不是毛主席。这样的事经历得多了,他不由产生了一个想法:当一名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此后,王震不仅开始注重收集毛泽东的资料,看有关毛泽东的书籍、电影,而且开始变得会表现自己,艺术潜能也开始显露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性格有了很大改变,家里人都说我像变了个人。”
1984年,一个朋友把王震的两张照片寄给了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成荫,没想到成荫当即约王震5月13日下午2时见面。“太顺利了!”当王震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赶到北影时,不想等待他的却是成荫不幸去世的讣告。“与我相约的时间,正好北影为他举行追悼会。”心有不甘的王震又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自我推荐,还是没有成功。
半年后,王震接到了邀请函,让他立即去武汉参加中央电视台与武汉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连续剧《向警予》特型演员挑选。“首次试镜时,导演就非常激动地说,不化妆也像的特型演员不多,让我马上上镜演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完成“处子作”后的王震回到高邮,被调到高邮群文馆,从此研究、模仿毛主席的举止动作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震在报纸上看到著名导演丁荫楠将拍摄故事片《孙中山》并在全国海选演员的消息,这再次激起了他的表演梦。他南下珠江找到摄制组试镜,并获得扮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的机会。《孙中山》获得当年“金鸡”“百花”双奖,从此王震星路顺畅。
从1984年开始扮演毛泽东至今,王震先后在《湘魂》、《诗人毛泽东》、《韶山星火》、《井冈山》、《张学良将军》、《毛泽东去安源》等2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
1990年,王震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受聘于海南影业公司,任特型演员、制片人、副总经理等职。如今王震还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海南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简直不认得了!”采访中,已有6年没有回家乡的王震,不止一次赞叹家乡的巨大变化。他说,去海南工作后,由于工作关系,他很少回家乡,这次的回乡经历对他的触动很大,开发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而且他发现,不仅是城市经济在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也特别繁荣。
“昨天的七夕晚会,从节目内容到整体的演出水平,舞美、策划效果都是非常有品位的。”王震兴奋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己能在完全不同于高邮的另一个天地生存发展,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在海南取得一席之位,得益于家乡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他为自己身为高邮人而自豪。
“此次我携妻子王燕带着一双儿女回邮收获非常大,而这些收获将成为我回海南向外推荐家乡的话题。”最后,王震表示,他将会想办法介绍一些朋友来邮投资,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