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1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捏巧”,又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因为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很受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
8月6日,在“我们的节日·七夕”乞巧工艺展活动中,不少人被一位“捏巧”的老人吸引住了。这位老人叫孙杰开,今年已70岁,58岁开始学习“捏巧”。12年来,他带着“捏巧”的手艺,走过了许多地方。
孙杰开正在捏面人
58岁学“捏巧”
“老孙,家有老伴,一儿一女都孝顺,生活上‘不差钱’,但他就是‘闲不住’。”熟悉老孙的朋友笑着向记者介绍,“有这门手艺后,他已经骑着自行车跑了许多地方,最远到过浙江。”
孙杰开是临泽镇人,年轻时在家乡是位瓦匠师傅,12年前随儿子到高邮城里生活后,他随之“失业”。突然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困惑,于是,“闲不住”的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游走于高邮的大街小巷,寻找“出路”。
有一天,孙杰开路过通湖路时,看到路边有一个“捏巧”的小摊,周围有不少人在看。刹那间,他便萌生了学习“捏巧”技艺的想法。
“师傅是盐城人,当时他也有七十多岁了。”当时已58岁的孙杰开,花了800元钱跟师傅学了七天,掌握了“捏巧”的基本技法。
“捏巧”骑车乐无穷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孙杰开介绍,要捏得好,必须先和好面,“捏巧”所需的面泥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颜料、石蜡等,制成各色柔软面团……“刚开始做,有时调出来的面稀稠掌握不好,颜色的比例也拿不准,捏出来的面人不是不成型就是不好看,有时为了捏好一个新造型,甚至不吃饭、晚睡觉。”经过不断试验,孙杰开渐渐对手里的面团有了感觉,很快,他捏出的面人也是有鼻子有眼的,很像回事了。
一个月后,孙杰开便带着木箱、骑着自行车独立摆摊了。“开始接触生人时,也有点怕羞,可摆开架势捏时,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孙杰开说,“骑自行车穿梭于市区的大街小巷,在哪儿停下,就在哪儿捏,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挺好玩的。”
当时不过五角钱一个的面人,孙杰开一天就能卖个十几块钱,生意好的时候甚至几十元,是相当可观的收入,这也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信心。不到一年,孙杰开又试着骑车到东台、南京等地闯荡,他甚至骑到了浙江杭州等地。孙杰开说,在解决了自身温饱问题的同时,还宣传推介了“捏巧”这一民间技艺,他感受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