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2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杨勇 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姓氏之谜
施善元,原名史善元,祖籍原川青乡董潭村,生于1923年农历七月初七。
1947年,兴化、宝应、高邮地方反动武装在国民党正规部队配合下,对高邮坚持地下武装斗争队伍进行分割围剿。到了当年的下半年,敌人已成功地将高邮县机关和部队分割于临北、临南两个区域。此时,县委书记李健要选派一人,送信到临南给段俊、汪良、徐协等领导的具有较强战斗力的两个连建制的武装队伍。让他们根据当地敌情,在保存有生力量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
在1946年冬,我地下武装攻击傅家堡时,李健认识了施善元,但不知道施善元的名和姓。于是,李健对区委书记李兆森说,这一次任务要选派一名身体好、政治上坚定,熟悉地形,能独立战斗的小伙子配合交通员把信送到南片,就派“小石头”吧!李兆森一时摸不清谁是“小石头”。李健说:“就是那个又黑又瘦、敢打敢拼,还有些头脑的小伙子。”李健和李兆森两人一番交流,还是弄不清“小石头”的真实姓名。当天晚上李兆森将通信员(小名叫财宝子)和施善元带到李健住地刘家沟时,李健一见施善元连声说:“不错,就是这个‘小石头’。”
李健随即写信,一边写一边问施善元,你叫什么名字?施善元回答“史善元”。李健是徐州铜山人,以为“史”是“石”;施善元解释,他写成“司”;施善元再解释,他又写成“施”;施善元又再解释,李健也笑了,他说就这么写了。
1950年,高邮县公安局全体人员在新建的烈士墓前默哀。施善元见到李健的遗像,想起当年的情景,悲痛不已,遂决定将“史”姓改为“施”姓,以永远深切怀念李健同志。
“铁小伙”不是我一人
施善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在抗日战争期间,施善元率领民兵和村民,采取打闷水桩、在芦苇荡内筑草路等方法,抗击日寇和伪军下乡扫荡抢粮。
施善元等用3至5米的树干,一头削尖,在日寇和伪军必经之河道打下。闷水桩距水面15到20厘米,在闷水桩附近,布撒水草等杂物,使敌人看不到水下的闷水桩。一次,敌人从兴化城下乡扫荡抢粮,汽艇在北沙庄搁上了闷水桩并被水草缠住了涡轮桨。施善元见机,下令对敌人进行射击。从此,日寇和伪军再不敢贸然下乡烧杀抢掠。
施善元在解放临泽、兴化等战斗中,善于动脑子、巧打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勇于铲除欺压人民群众的反动人物,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赞誉,人们称他为“铁小伙”。
对此,施善元说,战争年代的“铁小伙”不是我一人,电影《湖上的斗争》中“铁小伙”就更不是我一人了,“铁小伙”是许许多多战斗英雄的代称。
《湖上的斗争》这部电影,源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高邮县县长吴越率民工在治淮工地,向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工地体验生活的演职人员讲述的高邮在解放战争年代我党坚持地下工作艰辛困苦的斗争经历。由此,上海电影制片厂特派电影创作人员和演员来到高邮实地采写素材、体验生活。那时,施善元已到北京学习,工作关系也转至南京公安部门。上海电影制片厂饰演民兵队长“铁小伙”的演员项 ,专程与施善元进行过访谈。
《湖上的斗争》导演冯白鲁,作者杨树彬、王元美,聘请后来担任副县长的刘鹏远担任影片顾问。
施善元两次见到毛主席
施善元于1948年冬至1951年,先后担任横泾区公安股长、区委委员,县公安局警务科长、秘书股长,兼任城中派出所所长。
1951年至1953年,施善元由高邮公安局秘书股股长调往首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公安班读书,学习期间任江苏省公安厅治安处户政科副科长。
施善元于1951年秋,经高邮县人民政府推荐为民兵代表,参加华东地区老革命根据地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国庆观礼。施善元在怀仁堂参加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盛大国宴。
在国庆观礼期间,施善元还与代表团人员赴各地参观游览。
施善元在北京学习的3年,先后由哲学家杨献珍、艾思奇和史良、彭真等要人为他们授课。同时,由苏联的专家主讲苏维埃各项法制建设等课程。结业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沈钧儒、史良、彭真、罗瑞卿等与他们合影。
施善元于1954年冬至1964年春,调往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处工作。1964年至1982年,调往公安部原子能保卫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先后担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586研究所政治处负责人,585和303室党支部负责人、585革命委员会常委、副所长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施善元离休后回到扬州定居生活。
在《施善元自传》和《往事钩沉》中,施善元写下了“在这三年中使用多种方法掩护过我的贫下中农,我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大恩大德。”那些让施善元不能忘记大恩大德的普普通通人民群众,有的为了掩护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施善元记下了他们的姓名:刘元来(被敌人杀害)、董大宏子(老长工)、陆光荣(牺牲)。
施善元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壮大,奉献了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