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

2011-09-16 00:00:00    作者:杨星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这是一所只有12名老师、50名学生的村小,由于生源越来越少,除了幼儿班,只开了四个年级的班。现在,学校成为镇上中心小学的一个教学点。

这里没有城市优越的环境、优厚的薪酬,却愿意扎根在这里为孩子们圆梦。他们无怨无悔地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

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车逻镇新胜村金胡小学,去体验了一番乡村教师平凡而不简单的生活。

 

忙碌的一天

9月1日上午7点半,今年56岁的张曰康老师早已在班里忙碌起来。因为,他今年带的是一年级新生,需要早一点到班里做准备工作。记者在一年级教室里看到,教室虽然陈旧,但干净整洁,教室后的黑板报也是新出的。张曰康一边整理学生的新课本,一边说:“为了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昨天下午,我独自到班里进行了大扫除。”张曰康告诉记者,到金胡小学上学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老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刚说到这里,一位老奶奶领着孙子凑到张曰康面前说:“张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请放心,我们会好好教育的。”张曰康转过身,轻轻地抚摸了这名小学生的头,然后便送他到位置上去了。老奶奶告诉张曰康,孩子父母都是痴呆,但孩子很健康,是全家的希望。她希望老师能够多关照一些。张曰康说:“我们会尽力帮助孩子搞好学习的。”听了张曰康宽心的话,老奶奶还是迟迟不肯离去,站在窗外张望着。

8点,学校的气氛在《运动员进行曲》的节奏中活泼开来。张曰康让学生按个头高矮排好队,并领着他们走向了学校南面的操场。操场上的学生们个个笑盈盈的,好像广播操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5分钟,四个年级的学生集合完毕,广播操便开始了。

当天上午张曰康有两节课,一节语文,一节思想品德。第一节语文课的内容是拼音,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纷纷举手到讲台上领读。每个同学读完,张曰康一句“掌声鼓励”都能将课堂变得活泼起来。坐在第一排的刘伟同学显得没有精神,引起了张曰康的注意。张曰康在了解到他暑假里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后,便立即提醒其他同学,课间要爱护刘伟同学,玩耍时不能用力推他。为了鼓励刘伟同学,张曰康让他坐在位置上领读。

11点20分,张曰康与学校的带伙老师在学校的小食堂用餐。记者看到,七八位老师围着一张八仙桌坐下,桌上放着青菜汤、炒肉丝、烧茄子,非常简单。张曰康却说,蛮好吃的,一顿也就2元钱。

吃完午饭,张曰康便赶到班上看孩子。他告诉记者,有的孩子路远,家里人就送饭过来,免得他们两头跑。吃完饭,孩子们就待在教室里休息。所以,他们做班主任的不能午休,要负责孩子在校的安全。

下午,张曰康又接连上了两节课,才有空与记者长谈了一番。他说,这里是他的家乡,他在这里教书30多年了。自己累点、苦点没啥,就怕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对不起家乡父老,对不起孩子。不过,农村教师太缺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农村来,村小人手少,他们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自己年纪大了,经常感到累。

下午5点放学。张曰康说,还不能走,得抓紧把作业改改,不然就没有时间了,因为晚上还要到几个新生家做家访。

 

 “在农村做教师,精神不能差!”

在金胡小学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发现一个年轻的身影,他是29岁的于春军老师。他老家就在车逻,毕业后就一直在村级学校任教,到目前已有5年时间了。近年,他在市区买了房,所以他每天早上6点半就从高邮出发,要骑四十分钟的电动车赶到学校上课。“冬天那么冷,怎么骑车啊?”“我会在骑车时穿件雨衣,这样就不冷了。”

在四年级教室里,记者听了于春军的一节课。虽然上课的学生只有8人,但他讲课时依然声情并茂,声音高亢激昂。学生们也非常活跃,气氛很热烈,看得出来孩子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据说,有的家长之所以没有把孩子送到镇中心小学读书,而是选择这里,就是冲着于春军来的。

课间休息时,记者与于春军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在农村,比较偏,但也配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他想把这些设备用起来,让孩子们的课堂生动、丰富、有趣起来。“这是我能够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于春军说,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了。他们这所小学也就剩一些留守儿童了。为了给这些孩子以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里的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所以,每天课前,他都会认真备课,尽量让课堂丰富一些。“在农村做教师,什么都可以差,但是精神不能差!”

村小需注入“新鲜血液”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金胡小学里的女教师最年轻的也有40岁了,男教师普遍在50岁以上。这里的教师普遍都是“全才”,一般都要教好几门功课。

金胡小学校长师仁松告诉记者,近些年,随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乡镇学校的合并,生源的逐步减少,他们占地10亩的校园也空出了许多教室。即使这样,学校里的每个教师还是很有激情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师仁松坦言,由于学校条件有限,现在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村小任教。前些年,有个年轻的体育老师来校任教,短短的时间内,他便把学校体育搞得有声有色,学校的多项体育运动在全镇拿第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高涨。后来,有位学音乐的年轻老师来任教,学校的文娱表演也获得外界的一致好评。可见,村小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对于学校现在唯一年轻的于春军老师,师仁松赞赏有加:“像于老师那样抛却繁华,默默坚守的年轻老师真的很难得。他为我们乡村小学带来了活力。”

记者感言:在金胡小学近一天的采访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感动和敬业。虽然乡村学校的校园环境与教学环境都无法与城里的学校相比,但这些乡村教师为了给孩子们以希望,让孩子们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默默坚守在农村,如同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