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龙凤老年公寓 爱的港湾

2012-04-17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卸甲镇龙凤老年公寓2006年创办至今,6年时间共接收90多位老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占80%,年龄最大的96岁。创办人杨庆华、马秋红夫妇尽心尽力照料着公寓内每一位老人的饮食起居,这些老人与其说是他们的“顾客”,更像是他们没有血缘的父母。近日,记者专程走访了这家老年公寓。

马秋红与老人们在一起

 

敬孝开启创业之路

2006年年初,由于父母身体不好,马秋红决定辞去工作专职照顾他们。陪伴老人的日子里,马秋红联想到还有很多与自己父母一样的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子女陪伴在身边,无法得到关心和照料,如果能有一个地方让这些老人安享晚年多好。

马秋红一位在上海杨浦区疗养院工作的亲戚告诉她,大城市的养老机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安度晚年的去处,现今创办养老机构是个朝阳产业,不仅能够获得经济收益,而且社会对于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经常会有人为老人们献爱心。经过调研,马秋红发现高邮目前鲜有私人创办的老人公寓,这让马秋红意识到,在高邮创办一个优质的养老机构是一件顺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益的好事。马秋红的想法得到了丈夫及家人的支持。夫妻俩东挪西凑了20万元,在亲友的帮助下找到老年公寓的落脚点——龙奔卫生院。

“当时这里就像一个垃圾场,里面堆满了杂物,院里杂草有一人多高,房屋大部分都已经坍塌。”马秋红回忆当时卫生院的情景说。马秋红和丈夫拿钱进行房屋维修和路面铺整,同时购置床、桌椅等简单家具。2006年12月,龙凤老年公寓正式挂牌营业。杨庆华回忆,当时只有三位老人入住,经营完全是入不敷出,他们连续三年没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服。2007年年底,市民政部门前来慰问时,马秋红的口袋里仅剩下几毛钱。创业初期的“拦路虎”没有打消夫妇俩创业的决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力求用行动吸引客源的信念,也正是这股信念,支撑着这对夫妇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坚持了6年。

责任心高于一切

上了岁数的老人身体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时会出现突发状况,深知这一点的马秋红夫妇干脆和老人们同吃同住,半夜还要去老人们的房间巡查两三趟才放心。“辛苦了一天,晚上躺下后浑身就散架了,睡着了摇都摇不醒。”马秋红说,为了确保正常巡夜,她和丈夫硬是强迫自己睡前不小解,以致半夜被尿意憋醒。“冬天再冷,我们也得坚持,接收了老人我们就必须承担责任。”马秋红说。

2010年大年初一,雪下的特别大,因为不放心公寓里的老人,马秋红夫妇决定不回城里过年。当天,一名护工发现81岁的朱大爷奄奄一息,疑似断气。得到消息的马秋红立即赶去给老人把脉,发现老人尚有脉搏后赶紧拨打120。“到老年公寓必须经过一沟大桥,因为雪太大,桥又陡,一开始,医院因担心救护车无法开进公寓内而拒绝了我们。”为了抢救生命垂危的老人,夫妇俩请求医院将救护车开至一沟大桥,他们用轮椅将老人从公寓推至大桥与救护车会合。“不到1000米的距离,把老人送上救护车时我们已浑身冒汗。”杨庆华说。老人到了医院后,经诊治为脑梗阻,幸亏救治及时才挽回了性命。几天后,老人安然回到老年公寓时,握着马秋红夫妇的手,热泪盈眶。

采访间,69岁的瞿登霞老太太突然跑进来向马秋红“报告”其他老人的情况。马秋红拉过瞿老太向我们介绍说,瞿老太患了近20年精神分裂症,刚来的时候病情相当严重,而且还长期便秘。看见老人痛苦的样子,马秋红也是心急如焚。为了让老人摆脱痛苦,马秋红戴上手套一次次帮老人抠出粪便,并嘱咐护工定时让老人解手。半年过后,老人不仅身体恢复得很好,还能帮助马秋红照料其他老人。

公寓一角

 

亲力亲为做表率

目前,老年公寓内共有38名老人、6名护工,人手紧缺,年前,唯一的一名男护工也因患病回家休养。今年1月,杨庆华辞去棉纺厂保安一职,到老年公寓帮忙。

为充分调动护工的工作热情,马秋红夫妇带头当起护工,帮老人擦洗身子、给老人洗尿布,不仅如此,马秋红夫妇还定期跟护工们谈心。马秋红经常说:“我们都有年老的一天,将心比心,希望你们能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悉心照料。”

公寓里的宋大伯重180多斤,瘫痪多年,一位护工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老人如厕、擦洗等任务。由于公寓内没有男护工,只能由杨庆华每天架起比他重几十斤的宋大伯,再让护工擦洗。“一天累下来,连伸胳膊都觉得疼。”说着说着,马秋红因为心疼丈夫哽咽起来。“但是老人身体突发状况太多,不盯着不行,我们在这儿,护工的责任心才会更强。”

将心比心换理解

6年来,每天早上,马秋红和丈夫都要对每一位老人进行看、问、查,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并及时解决病情。老人们的脾气、个性各有不同,马秋红笑着说:“这些老人们就跟小孩一样,脆弱的时候需要呵护,生气的时候需要哄,郁闷的时候需要开导,为此,马秋红夫妇需要逐一‘对症下药’。”

中午吃饭时间,老人们陆续进餐厅找位置坐下,马秋红笑呵呵地拉着杨老太的手介绍说:“她是桌长,平时不仅表现好,还能团结其他人。”被表扬的杨老太脸上立即乐开了花,连声说:“小马才好呢,有她在我们就开心。”

很多时候,杨庆华夫妇需要用耐心和巧妙的方法来和老人相处。一位朱老太性格急躁,来公寓之前换过十几位保姆,刚来时很不合群,没有人愿意和她同居一室。为让朱老太“听话”,杨庆华好话说尽,有一次下雨,朱老太在屋外乱跑,杨庆华刚将雨衣遮在她身上就被掀掉,为了不让朱老太淋雨,杨庆华只得撑着伞跟在老太身后,足足一刻钟。还有一次,杨庆华敲门叫朱老太出来吃早饭,没想到门刚打开就被朱老太劈头盖脸一顿打。多次接触后,杨庆华发现,朱老太常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加上性格孤僻,才导致她不愿意和任何人交往。为此,杨庆华专门挑起照顾朱老太的担子,慢慢地,朱老太也成了一个“乖孩子”。

马秋红不仅是老人们信赖的护工,而且还是老人与子女加强沟通的联系人。马秋红说:“其实老人很需要子女的关怀,需要亲情的温暖。”很多时候,她一边帮助老人解心结,一边联系老人的子女,告诉他们老人们很想念他们,从而在老人和子女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公寓内挂着不少老人的家属们送去的“帮老人解忧,替子女行孝”、“温馨如家,老人乐园”、“养老敬老不嫌老,能人树人大好人”等锦旗。

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公寓创办至今,社会知晓度越来越大,入住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去年11月份,龙凤老年公寓还被评为扬州市示范性老年公寓。马秋红觉得,只有足够的责任心、关心、爱心,才能让老人生活得安心、舒心,让老人的家属放心。

杨庆华夫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龙凤公寓慢慢走上了正轨,但发展过程中资金仍是很大问题。龙凤公寓入住的费用是根据老人们的自理能力来定,最高的每月不过1200元。目前,由于资金不足,公寓的东围墙还没砌好,因担心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失足掉进河里,这里只能临时用栅栏挡着以防不测。除了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之外,公寓里还缺少一些基本的健身器材,来满足老人们日常的健身需求。当然,护工难招也是让马秋红夫妇十分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男性护工更是少之又少,但马秋红夫妇对龙凤公寓的发展都很有信心,相信诚恳耐心地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