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4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文/摄 来源:今日高邮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阳(高邮人俗称“五月节”),与“春节”、“八月节”(中秋节)并称三大传统节日。在端午这个传统节日里,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艾草,高邮还有那些习俗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端午花”正开
端午花开的时候,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淡淡的粽叶清香,端午节也就此拉开了序幕。21日,73岁的热心市民孙士祺带着记者观赏了开得正盛的“端午花”。
端午花
这是一种粉紫色的像喇叭一样高悬在枝头的花。“端午花,学名蜀葵,因开在端午前后故又叫端午花。”据孙士祺介绍,这种花是地道的草根一族,茎粗壮直立,草叶如蒿,高可及人,登不了大雅之堂,观赏花卉里难觅她的芳踪,院内墙角以及堂前屋后才是她的栖身之所。端午花跟汪曾祺笔下的晚饭花一样, 处处都有,极易繁衍,也算是高邮端午的一景。
端午花,就这样在清香淡淡的粽香里,默默地陪伴着人们走过初夏融融的端午时光,成为人们温馨甜蜜的端午记忆。
划龙船赛龙舟
旧时高邮端午节有划龙船、赛龙舟的习俗。“小时候,端午这天我们早早地吃过中饭后,就到大运河边看划船,感受传统佳节的气氛,开心过端午。”孙士祺说:“那时,划龙船、赛龙舟就在大运河里进行。”
“记忆中,端午节前10天左右,就有龙舟到大运河里去训练,锣鼓声和龙舟下水的鞭炮声传得很远。”孙士祺说,端午节当天,小孩们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大人去看龙舟赛,大运河边人山人海。看完比赛后,孩子们一路跟随大人走回家,还意犹未尽地回想着比赛的精彩。
端午美食“十二红”
奎楼小区的乔女士告诉记者,高邮人有端午节吃“十二红”的习惯,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
乔女士说,如今的“十二红”并无定数,一般指初夏时鲜食品,以及带红色或酱油色的食品,如烧仔鸡、烧黄鱼、炒苋菜等等,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多为酒后吃饭烧煮之类的菜肴,有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红烧牛肉、红烧鸡块。“八碟”,又有“四冷”、“四热”之分。四冷为:咸鸭蛋、香肠、洋花萝卜、熏鱼等;四热为:炒苋菜、炒猪肝、炒河虾、炒黄鳝等。
“小时侯经济条件差,端午中午没有那么多的菜,其中有一个炒韭菜,韭与九偕音,也就代表九道菜了。”乔女士笑着说。
打蛋络戴百索
20日上午10时,北门大街90号,88岁的马桂英老太正和小女儿谈正霞一起,坐在家门口忙着打蛋络,彩色的线在老太的手上一会就成了一个蛋络。“我10岁就学习了,每年不知道要打多少呢!”见记者来拍照,马老太高兴得像个孩子。
打蛋络戴百索
谈正霞告诉记者,马老太自18岁从南门嫁到北门,一直在这里经营小百货。她的小摊上有市面上难得一见的雄黄以及红、黄、青、白、黑五色丝线“百岁索”和各种香囊。马老太一生养育了8个子女,其中6个女儿、2个儿子。如今,老人的大女儿已70岁了,大女儿的孙媳妇都快抱孩子了。每年的端午节前,马老太总会提前为每个孩子编好蛋络和五色的百索线。
“端午节那天中午十二点,妈妈总会给每个孩子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彩线,称为系百索,可以避邪气、祛污秽、保平安。”谈正霞说,百索子是不能随便丢弃的,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剪断,扔到雨里,这样就可以保佑这一年平安无事,好运连连。“戴百索子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将百索扔到河里或雨水里,意味着让水将瘟疫、疾病冲走,保佑平安健康。”
“孩子小的时候还要穿戴上虎兜、虎鞋,鞋底还绣有‘五毒’;大人在衣襟上挂上香囊,香囊里一般装着配制的白芷、苍术等芳香类中药。”谈正霞还骄傲地说,“这些妈妈都会做,她已经做了70多年了。”
洗艾水澡、戴“老虎花”
马桂英老太记告诉记者,端午前夕,家里人就买了不少艾草和菖蒲,为的是辟邪和驱蚊虫。据她介绍,从前高邮有不少大澡堂子,端午节前,老板都会在池子里放入艾草煮水,供居民前来洗澡。“据说艾草洗澡对身体有好处,能够防止蚊虫叮咬,还能预防其他夏季疾病的发生。”
以前家家户户都要喝雄黄酒,而现在据说雄黄酒不能喝。马老太就让家人将雄黄酒洒在房屋的角落里或者墙壁上,同时将雄黄酒涂在孩子的额头上,还说这样可以驱灾避邪,保佑平安、健康。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采访中,土生土长的“老高邮”马桂英老太谈起端午节的民俗,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并哼起了儿时的歌谣。马桂英老人说,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以前过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叶外,还要给孩子挂五彩蛋络、带香囊,戴“老虎花”呢!
说着马老太来了兴致,拿出老虎形状的小花,熟练地戴在了头发上,笑道:“以前,姑娘家端午这天都要戴的,一来好看,二来避邪、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