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从龙虬庄出土的炭化稻说起

2012-06-28 00:00:00    作者:肖维琪    来源:今日高邮

龙虬文化的经济生活是多元的,大致包括了采集、渔猎、家畜饲养和稻作农业等领域,其中稻作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改良种质来提高产量,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稻作农业的最高发展水平,这是龙虬文化在我国原始社会发展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炭化稻

整个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基本一致,故统一分为八层,其中第四至第八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第八、第七层为江淮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年至6300年;第六至第四层为江淮地区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6300年至5500年;个别探方的第四层为类似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1994年2月至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龙虬庄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结果发现除第五层为居住面外,在其余四个文化层中共浮选出4000多粒炭化稻。对这些炭化稻的科学鉴定和分析研究表明:

1、所有这些炭化稻均为人工栽培稻,说明龙虬人在距今7000年至5500年之间,已经从事人工栽培水稻,其稻作农业经济延续了1500年之久。

2、根据炭化稻粒型鉴定与土壤中水稻蛋白石检测,从第八层至第四层文化层中出土的稻均为粳稻。

3、从第八至第六层,这一漫长的岁月中,稻的进化是缓慢的;而第六层至第四层即距今6300年至5500年之间,稻的粒长、粒宽和粒厚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工对栽培稻的驯化和选择已产生了显著效果,栽培稻的无芒、非落粒性和大粒化等一系列性状得到充分的体现,已与现代农家稻种相近,具有相当发达的稻作农业水平。

龙虬庄出土的炭化稻,其重要意义在于:

1、由于青莲岗遗址地处废黄河南岸,属过渡性遗址而非典型遗址,因而含有一定的海岱文化因素,所以对其空间的界定往往易与海岱文化区相混淆,甚至归入了海岱文化区。而龙虬庄稻作遗存的发现,可以证实江淮东部与海岱地区不属于同一个经济文化区,而应属于南方稻作经济文化区。

2、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龙虬庄遗址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一样,所发现的炭化稻米,是年代最早的。

3、除河姆渡遗址外,在桐山罗家角、青浦崧泽、吴县草鞋山等遗址中,均发现过炭化稻,但都在长江以南。龙虬庄遗址地处江淮之间,是这一时期纬度最高的一处遗址,它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

4、龙虬庄遗址的炭化稻不仅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发现最多的一次,而且是在同一遗址同一探方内不同文化层中出土的,同龙虬文化一样,以炭化稻为标志的稻作农业也是特征稳定、序列完整并连续发展的,这对于研究我国稻作农业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遗址的第四层,水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史前水稻栽培技术和选种育种技术有了一次飞跃。这是第一次发现的人工优化水稻品种的珍贵实物资料,它把我国水稻栽培史上人工有意识地选育优化品种提早到距今5500年前。

5、龙虬庄遗址的炭化稻是由当地的野生稻培育成栽培稻的,这对于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6、龙虬庄遗址的炭化稻是粳稻,对于深入探讨和研究稻作农业东传日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龙虬文化稻作农业的“来龙去脉”

龙虬文化是江淮东部典型的考古学文化。江淮东部是长江水与淮河水交汇的地方。要搞清楚古龙虬人稻作农业的来龙去脉,就要顺着长江和淮河这两大流域去寻找。

水稻的栽培和推广,是长江文化为人类作出的巨大的开创性贡献。迄今我国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含人工栽培稻的文化遗存60处,有95%在长江流域。其中时代最早的水稻遗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及湖南道县哈蟆洞遗址,距今12000年以上。次早的在湖南澧县彭头山,距今8000年以上。因此,说稻作文化由长江流域向环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播迁,不为无据。而在长江下游,龙虬文化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几乎是同时(距今7000年)出现了稻作农业,但河姆渡、罗家角等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主要是籼型稻,而龙虬遗址发现的皆为粳型稻,可见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比较与分析的结果,龙虬文化与淮河上游的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是一致的,不仅同样发现了粳型稻之炭化稻米,而且贾湖类型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至7000年,与龙虬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在时间上相衔接;对于贾湖遗址动物群和植被的研究表明,淮河上游的疏林——草原——湖沼景观,与龙虬文化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完全相同;就连两地出土的陶器都基本相同,皆有三足钵、深腹钵、浅腹钵、小口双耳罐、支座等,并有着明显的嬗承关系,只是龙虬文化陶器器类较裴李岗文化更为丰富些。因此有理由认为,龙虬文化的稻作农业与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有传承关系。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贾湖类型是源,龙虬文化是流。

上面谈了“来龙”,接着再谈“去脉”。日本的北九州在距今3000年前即有了稻作农业,目前普遍认为日本稻作农业的出现是由于我国稻作农业东传而产生的,但稻作农业东传日本始于何处,由何途经传入,则分歧颇大,大致有三说,一是闽台沿海,一是长江下游,一是淮河下游。这三处都有可能是稻作农业东传日本的起点,但首先东传的只能是一处。

闽台沿海至今尚未发现史前稻作遗存,南安狮子山、福清东张、台北芝山岩、台中营铺里等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距今皆不到4000年,故“闽台沿海说”难以成立。

 长江下游说也令人难以置信。最明显的是缺乏水稻植物生态学依据。长江下游新发现的稻作遗存皆为籼粳混杂型,而日本发现的皆为粳型稻。从现有资料看,籼粳混杂型的稻作农业没有越过江淮,更不可能到达纬度更高的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自然也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北九州了。

在排除了闽台沿海和长江下游以后,可以认定稻作农业向日本东传的起点,是在淮河下游以南的江淮东部地区:

1、有水稻植物生态学根据。江淮东部所发现的稻作遗存皆为粳型稻,而日本发现的稻作遗存,亦为粳型稻。栽培稻的两大亚种籼型与粳型分别命名为印度型和日本型,因此中国稻作农业的东传,应为粳型稻作农业的东传。由于粳型稻有其特有耐寒性,因而只有粳型稻才有可能向北向东传播。

2、时间上衔接。龙虬文化消亡在距今5000年前后,之后出现大的文化缺环,直至距今4000年前后,成为文化走廊,先后有良渚文化、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尹家城类型等文化在迁徙过程中途经江淮东部。日本稻作农业最早出现在绳纹文化晚期的唐津市菜火田遗址和福冈市板付遗址,距今3400年左右。

3、文化上衔接。稻作农业的传播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日本的考古学文化分为绳文、弥生、古坟等不同的时代,作为区分绳文文化与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弥生时代出现的稻作农业,伴随着农业而出现的陶器群——弥生式新土器以及带来农业生产技术的渡来人——弥生人。海外移民涌入日本列岛,从此日本进入了弥生时代。在龙虬文化与弥生文化之间,从生产工具到生活器皿,再到生活习俗,均可见相同的文化因素。

4、东传的契机和动力。对于全新世海侵和最高海面的研究表明,由于海面高度不断上涨,江淮东部最终成了一片汪洋,迫于环境的压力,在距今5000年左右,这支曾经繁荣过的龙虬文化终于在江淮东部消亡了。古龙虬人的迁徙路线大致有三条,一是高邮西部不可能被海侵淹没的神居山一带,帝尧和他的母亲庆都就是他们的后代;一是向淮河中部西迁,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文化遗存,可能是龙虬文化的延续;一是沿海北上,最终到达日本的北九州。

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间,发现有稻作遗存的遗址有江苏赣榆的盐仓城,山东日照的尧王城和栖霞的杨家圈等,除盐仓城的稻种不明外,尧王城和杨家圈所发现的均为粳型稻。在距今4000年至3000年之间,韩国的骊州欣岩里、扶余松菊里、晋阳太坪里遗址和日本的唐津菜火田、福冈板付等遗址均发现了稻作遗存。将发现稻作遗存的遗址按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粳型稻作农业东传的轨迹便十分明了地展现出来:

龙虬庄——盐仓城——尧王城——杨家圈——欣岩里、松菊里——菜火田、板付

也就是说,粳型稻作农业的东传,是起自江淮东部,沿江苏和山东沿海至山东半岛,借助环形的黄海海流到达朝鲜半岛的南部,然后以对马岛作为中桥,穿过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到达与江淮东部纬度相当的北九州。故日本金泽大学中村慎一副教授题词:“龙虬庄的古代稻作是我国弥生文化的母亲。”

古龙虬人也是“粳民”

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是三大起源,即人的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

人的起源。云南元谋县发现的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时代最早的直立人遗迹。整个长江流域的古人类足迹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从中游到上游,均未曾间断。如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郧县人、郧西人,向早期智人发展过程中的和县人、南京汤山人,早期智人阶段的长阳人、桐梓人、丽江人、资阳人等。最近,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的发现又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成果。

农业的起源。世界上各种文明的种植物都不一样。要跟一定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地中海以小麦为代表,美洲以玉米为代表,稻作农业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优势。中国的农耕文化中,有杂谷文化、粟作文化、麦作文化、稻作文化四大类。影响最大的是稻作文化。

文明的起源。我国约有10000多年的文明史,已被田野考古资料所证明。在人类古文明中,中华古文明的创造发明占了全人类的一半以上,这是已成定论的。而在中华古文明中,将农耕文化与采集、渔猎、游牧等古文化相比,农耕文化的创造发明又占去中华文明的一大半。而中国农耕文化的主体就是“粳文化”,中国农耕民族的创造发明,基本上都是中国的“粳民”的创造发明,却是极少有人想过,也极少有人研究过的。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林河先生对此进行过长期考察和研究,有《贵州傩戏》、《古傩寻踪》、《面具文化》、《傩史》等著作问世。他令人信服地论定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被中原王朝遗忘了的伟大民族,那就是中国南方的“粳民”,其含义为“种粳稻的人”,古译“荆蛮”。粳民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缔造者,中国农耕文明的主体是稻作文化,而稻作文化的主体就是“中国粳”(sinica)。中国历史记载,首创农耕的陕西姜水神农炎帝的历史才4000多年,而“粳民”发现与栽培“粳糯”的历史却已超过了10000年,因此,只有“粳民”才是中国和全世界真正首创农耕的民族。

林河先生首先从语言学研究入手,列举了很多“粳语”,再用考古学与历史学来检验语言学研究的正确性,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在中国文明中,诸如炼钢铸铁、棉麻丝绸、制陶烧瓷、航海罗盘、商业用纸、活字印刷、火药火炮、金币银帑、海外移民……几乎都是“粳文化”的杰作;二、中国吴地、越国、东夷等地及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均有“粳民”及其后代。根据上述结论,既然龙虬文化粳型稻作农业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龙虬人当然也在“粳民”之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