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00:00:00 作者:高邮市新四军研究会供稿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城区北门外的东台巷里住着一位耄耋老人,他虽年事已高,但身板硬朗,说话中气很足,依稀透出几分年轻时的英武。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慈祥的老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建立、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优秀事迹已被载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会编纂的大型文献《开国将士风云录》(第4卷)中。
他就是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有着九死一生特殊经历的传奇人物张进功。
(一)在战斗中成长
张进功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8岁丧母,12岁上山给人放牛。16岁那年,彭雪枫师长率领的新四军四师来到五河县开展抗日斗争。一天,张进功从姑母口中得知新四军要在当地招收兵员,便瞒着家人参了军。几天后父亲赶到区里,要带他回家,对他说:你年龄小,当兵既苦又有生命危险。但张进功参军心切,意志坚决,父亲只好悻悻而回。
参加新四军后,他先后当过战士、班长、连队宣传员。1944年参加京浦铁路破击战;1945年参加原潭集战斗,消灭敌人一个营,活捉匪首李成武,荣立三等功;在白塔阜战役中,他活捉伪军营长郝鹏举,荣获“战斗模范”、“雪枫投弹手”称号;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当年秋又在诸城战斗中荣立二等功。从1948年到1949年,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南麻、莱阳、水沟头等战役,在这些战役中张进功多次受嘉奖,其中在1949年的剿匪战斗中两次立三等功。
(二)一双布鞋救了他的命
1946年秋日的一天下午,张所在的1营3连90多人行军在泗洪县杨景村附近,途中与一股国民党军发生了遭遇战。张进功俯伏在一个坟茔包上向敌人开火,为了避开敌人的射击,他转身一跃翻滚下去,正是这转身一跃,让张进功捡回了一条性命。因为他所背的背包外面裹着的一双新布鞋被敌人子弹打穿了,留下了几个破孔,打开背包捡出了三颗子弹头。这双新布鞋是当地老百姓手工缝制送给部队的,前一天刚发到战士手中,不料竟救了张进功一命。后来,他将这双布鞋及三颗子弹头放在老家,珍藏了很长一段时间。
(三)勇救战友
1947年初,莱芜战役结束后,张进功所在的营补充了70多名新战士。新兵入伍要进行训练,在一次实弹演习时,一名新战士胆小不敢投弹,他便跑过去一边鼓励新战士,一边拉着他的手走向投弹区。这时,另一名新战士跑过来想帮他投弹,并从那名新战士手中夺过手榴弹,可是弦环已扣在新战士手指上,这一夺,弦即拉开,三秒钟后手榴弹就要起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进功迅即推倒新战士,并大喊“卧倒”,同时一脚将吱吱作响的手榴弹踢开,顺势仰面倒地,手榴弹爆炸了,却无一人伤亡。由于此次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张进功得到上级嘉奖并获得奖品——一件“雪枫”衬衣。
(四)保卫蒋氏故居
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5、6月间张进功随部队进入浙江,上级安排他带一个排进驻奉化溪口,维持秩序,保护蒋氏故居等重要场所。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山青水秀、景色怡人的江南名镇,晚上,他睡在蒋家高大的祖屋内,辗转反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白天,他漫步于雪窦寺、妙高台、千丈涯,遥望湛蓝的天空,但见朵朵白云云展云舒,祖国祥和宁静的日子就要到来了。驻守溪口的几个月是张进功戎马生涯中最为舒坦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他按照上级的要求带领战士保卫了相关设施的安全,阻止了少数人欲砸毁“蒋母之墓”的过激行动,圆满地完成了保卫任务,不久,部队调往舟山群岛。
(五)用机枪击伤敌机
1950年,美帝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时任21军63师工兵营3连指导员的张进功,与战友们来到朝鲜,同朝鲜人民一道奋起抗击美国侵略者。1952年一天上午8时许,张进功带领连队赶着驮载着物资的骡子,往朝鲜东海岸边的元山市进发。突然天空出现三架美机,他们在上空反复盘旋,丢下炸弹,骡子炸死,物资炸飞,所幸战士们隐蔽得快伤亡不大。有一架敌机扔了炸弹仍不离去,张进功让通讯员拿来机枪,对着敌机猛烈扫射,三梭子弹出膛,只见敌机“翅膀”晃动几下,歪歪倒倒地飞走了。
(六)自费接待上级来宾
1957年张进功从朝鲜回国,先在扬州军队速成中学学习,结业后转业安置到高邮县水利局任股长;1959年调任县通用机械厂党支部书记;1962年任城北米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城北米厂工作期间,他以厂为家,接连几年大年三十都是在厂里度过,与工人同值夜班。他非常关心职工生活,视职工如兄弟,每年盛夏季节,为了让一线工人防暑降温,他都安排厂里自制柠檬汽水送到车间,既经济节约,又改善了工人工作条件。有时上级或邻县同行来厂检查、联系工作,厂食堂下班了,他就自掏腰包,陪来人在街上吃一点,事后也不向厂财务室报支。
(七)他是一个“死心眼”的人
1973年,县粮食局将他从县城调往与兴化县交界的平胜粮管所工作,那时他家里有6个小孩,最小的才3岁,他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下乡了。工作中始终充满扛枪打仗般的激情,一心扑在事业上,每年很少有休息日。
那时他家中人口多,小孩正处在长身体时期,饭量超过大人,家里计划粮不够吃,作为一个粮食部门的基层单位负责人,搞一点粮食给家人吃,本不是什么大事、难事,但他就是不这样做。都是老伴想方设法从市场上购买一点议价米,弥补家中口粮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孩大了,面临就业、工作,老伴常在他耳边嘀咕,但张进功从不向组织上提困难与要求,相反做老伴的思想工作,“孩子安排工作要按政策、按条件,不能搞关系、走后门,将来的路要靠孩子们自己走。”在他的言传身教和长期熏陶下,他的子女都秉承了父辈的品格,在企业改制时虽然陆续下岗,但没有埋怨,没有彷徨,而是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一份职业,有的创业已初见成效。
作为老革命的张进功,没有给儿女们带来什么物质享受,也没有给儿女们提供什么优越条件。他留给儿女们的是一笔精神财富。现在,张老是儿孙绕膝,清静安闲。他为祖国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党旗增添了光辉。他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不居功、不自傲,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忠于职守,默默奉献,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树立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一名老军人的光辉形象。(高邮市新四军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