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少游宴”入选“中国名宴”后的思考

2013-01-22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由我市皇华国际大酒店制作的“少游宴”参加“中国名宴”评审,成功入选“中国名宴”。“少游宴”入选“中国名宴”可喜可贺,它验证了高邮美食在餐饮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我市餐饮服务业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地方特色“名宴”、“名菜”提供了成功范例。

高邮美食闻名遐迩

高邮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取之不竭,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高邮菜属淮扬菜,又因其浓郁的水乡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自成特色,让“吃在高邮”的美誉不胫而走。“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这句浑然天成的广告词,道出了高邮鸭和双黄蛋是天地之精华,大自然之赐予。此外还有材料精良、刀工精细、入口清爽的“珠湖雪浪”(雪花豆腐);入口细嫩、爽滑、绵软,具有滋补功能的“软长鱼”;其嫩无比,色香味俱佳的“金丝鱼片”;清香美味、冬令滋补的“砂锅天地鸭”;营养丰富、御寒暖胃、通体舒泰的“三阳开泰”(羊肉汤);鲜美无比,蟹黄赤红的“高邮湖大闸蟹”;形如玉簪、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的“银鱼”;色泽青透、肉质嫩软、味道鲜美的“青虾”;口感细、嫩、酥、香的“桃花鹞”等菜肴以及鲜香脆嫩、食之留香的芡实、菱角、菰蒲、莼菜和蒌蒿等众多野菜、野味。这些极具浓郁水乡特色的地方菜肴,风味各异,让人食后回味无穷。

再看看我们的地方特色名宴。“少游宴”以宋代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而得名。“少游宴”将少游诗文中饮食文化与高邮本地传统的美食佳肴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其风味可用清新、雅致概括。少游许多诗词中都介绍了高邮的食品和土特产,而这些土特产更为文人雅士载酒论文、诗歌唱和时常常提及。

“汪氏家宴”根据著名作家汪曾祺 (高邮人)《故乡的食物》等文章中提到的家常菜肴制作而成,以本味中见质朴、清淡中见浓烈、别致中见奇趣、寻常中见隽永而广受欢迎。另外还有菜菜有鸭的“全鸭宴”、菜菜有鱼的“珠湖鱼宴”、以羊牛肉为主的“清真宴”、古代饮食文明与现代美食文化相交融的“盂城驿宴”等。这些“名菜”、“名宴”融历史文化、水乡文化和美食文化于一体,让高邮美食闻名遐迩。

名宴也怕“巷子”深

我市拥有这么多的“特色名宴”、“秦邮名菜”、“湖珍野味”、“风味吃食”,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并吃过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民对这些“名宴”、“名菜”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市民郑先生说:“以前只听说过‘汪氏家宴’,其他名宴根本没有听说过,再说这些‘名宴’、‘名菜’一般酒店也做不出来,老百姓也根本吃不到!”记者又到几家有一定规模的酒店调查了解,这里的服务员以及一些厨师也不知道高邮到底有多少“名宴”和“名菜”,消费者一般都是点‘和菜’,定多少钱一桌,酒店根据餐费再配制相关菜肴。

对此,业内人士坦言,高邮有许多“名宴”、“名菜”都“深藏闺阁”,老百姓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做“名宴”、“名菜”的厨师也不多。这些特色“名宴”和“名菜”只在特定场合出现,或者参加大赛和评比才会特制“样品”。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名宴”和“名菜”叫得更响、知名度更高?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名宴”、“名菜”制作工艺讲究,价格也高,一般市民很少吃到,但这并不影响对“名宴”和“名菜”的推介宣传。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但听过猪叫”,我们就要让人听“猪叫”知“肉味”。“名宴”和“名菜”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菜肴特色,因为人家没有,我们才有“名”。就拿“汪氏家宴”中的一道菜“咸菜茨菇汤”来说,这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家常菜,取材容易、烹饪简单、价格不高。因为汪曾祺对其情感尤深,其他地方也没有,所以这道菜就有“名”了,老百姓也吃得起,但酒店不一定想做、想卖。因此,我们的许多“名宴”、“名菜”老百姓不一定吃不起,而是我们的推广力度不够,没能让市民认知、市场接受。

品牌推广任重道远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高邮城区这么多大小酒店,但没有一家是主打高邮“名宴”和“名菜”的,更不要说“专营”了,所有的酒店菜肴都是“大路货”。不同餐厅的客人,吃的是同一菜品,没有创新、没有特色、没有文化。业内人士认为,我们不求每个酒店都成为“名宴”店、“名菜”店,但我们能否引导培育一些“示范店”、“专营店”呢?通过给这些“示范店”、“专营店”授牌,让市民和游客专门奔着“少游宴”、“汪氏家宴”、“珠湖鱼宴”、“全鸭宴”美誉而来。再则,我们的酒店能否特辟“特色餐厅”,专供“名宴”、“名菜”,哪怕是一桌菜中只有两三道“秦邮名菜”,这样也有利于高邮“名宴”和“名菜”的推广、有利于酒店之间差别化竞争,同时也不影响酒店做“大路货”的生意。只要我们长期坚持,高邮“名宴”和“名菜”定能既叫好又叫座。

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有些消费者在酒店用餐时,也能吃到“雪花豆腐”、“软长鱼”、“砂锅鸭”等菜肴,但到底是不是“正宗的工艺”和“特定的口味”,消费者不得而知。因此,培养一支“名厨师”队伍已迫在眉睫。要通过“名厨师”把高邮“名宴”、“名菜”的烹饪技艺传承下去,同时也要通过“名厨师”推动“名宴”、“名菜”的推广和创新。千万不能让一些“山寨”版的“名菜”误导了消费者的口感、味感,坏了高邮“名宴”、“名菜”的名声。

高邮作为一个县级市,能拥有如此多的“名宴”和“名菜”实属不易,尤其此次“少游宴”入选“中国名宴”,这对叫响高邮地方特色菜肴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名宴”申报成功只是提升“名宴”知名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进行市场推广,最终使这些“名宴”、“名菜”成为我市餐饮业和旅游业的一大“卖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