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数十家媒体聚焦高邮风土人情

2013-06-25 00:00:00    作者:邮萱    来源:今日高邮

近一段时间,高邮简直成了各方媒体朋友的沙龙,无论是古运河边、盂城驿内,还是出售传统美食的老街上,或是普通市民家的院子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摄像机在忙碌地取景,以及编导们指挥拍摄的身影。初夏以来,先后有央视、凤凰卫视、江苏卫视、中新社、滁州电视台、龙虎网等近20家各级媒体以及一些境外作家朋友到高邮采风,从不同的视角对这里的民风民俗、历史人文进行发掘和展示。

央视记者来邮拍摄民俗节目

 

汪家老宅宾客盈门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竺家巷是高邮城区东北的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老巷子,正是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时常有四面八方的人士前来探访。因为闻名遐迩的汪曾祺故居就坐落其中。

故居目前由汪老的弟弟、妹妹及妹婿居住。每年来寻访汪老遗踪的各方人士可谓络绎不绝,尤其是近来,江苏卫视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央视《每日农经》栏目组等接连前来拍摄节目,汪老的妹婿金家渝老人也成了媒体寻访的专家。

笔者也曾多次探访汪宅,近日再度前去,发现房子变漂亮了许多。原来老人对房屋进行了重新装修,从客厅到厨房,到处都明净一新,虽小巧却精致。原先放置于里间的汪老的大幅照片,也被移置于客厅之中,与墙上汪老的几幅画作相得益彰,整体更显出斯人犹在的氛围。这些都被各路媒体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

前来拍片的电视节目编导大都是年轻人,甚至不乏国际友人,但他们都怀着对汪老的敬意和爱戴,以及对汪曾祺作品中所描绘的水乡美境的向往而来,所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书一物皆令他们兴味盎然。

江苏卫视新闻频道记者在盂城驿取景

 

传统美食色香诱人

高邮城区人民路附近俗称“东头街”的一段是老城百姓的美食集散地之一。这里的熏烧卤菜、油炸臭豆腐、素卤凉菜以及蒲包肉等等,口味是一个“正”。每到傍晚时分,随着熟菜陆续开市,这些小吃摊常常被顾客围得水泄不通。

这些活色生香的场景,也成为江苏卫视国际频道《走读江南》节目中的素材。在他们刚刚制作的纪录片《家乡的味道——我的高邮》中, 高邮蒲包肉、油炸臭豆腐、鸿福记酒店的地方佳肴、以及清淡有味的汪氏家宴,都一一被搬上了屏幕。

尤其是汪曾祺小说《异秉》中提及的王二蒲包肉,也被摄制组从偏僻的永安巷中发掘出来,摄制组不仅找到了小说中的原型“王二”的后人,还将蒲包肉的整个制作过程呈现出来,让这种特色美食的魅力精彩展示了一回。主持人是韩国留学生尹智英,她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带领观众体会这份小城的人间烟火,别有一番滋味。

民俗端午展示魅力

端午节之前,央视七套《每日农经》栏目组到高邮,就高邮端午节前后高邮人餐桌上的农副产品“十二红”进行专题拍摄,这期节目已于日前在央视七套播出。

为期三天的采访中,摄制组工作人员分别对高邮农业综合开发加工集中区内的红太阳蛋品公司、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罗氏沼虾的养殖基地,以及车逻镇的春色满园现代农业园等进行了专题采访;摄制组还在当地找到了一对熟谙民俗的老夫妇,在他们的帮助和配合下,一桌经典的高邮端午十二红宴被搬上了央视荧屏。

由于目前罗氏沼虾还在养殖阶段,摄制组希望能在7月份罗氏沼虾全面上市的时候,到高邮再进行一次体验和拍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